在印度恰巴(音)机场的美国运输机装满军用物资后通过驼峰航线运至中国的四川、云南 险峻的驼峰航线
1988年,吴子丹(左一)组织“驼协”飞行员来渝访问,受到当时的市长肖秧(左三)的接见。
8月15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7周年。昨日,本报记者采访了二战期间原中国航空公司飞行员吴子丹的遗孀刘芳。
驼峰行动
1937年,日军大举侵华,使我国沿海城市相继沦陷,随着1942年初日军攻占了缅甸,使我国对外的陆海通道全部截断。在此紧要关头,应中国政府要求,美国当局从反法西斯战略的全局出发,决定与中、英、印、缅等盟国共同开辟一条由印度阿萨姆邦经喜马拉雅山区飞往中国云南、四川的航线。由于途经的高山峻岭状似骆驼之脊,故称为“驼峰”飞行,由美国空运部队和中国航空公司承担。
从1942年5月开始至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为止,中美两国飞行人员在横亘中印边境的喜马拉雅山区约1200多公里的航线上先后动用了1000多架飞机。往返空运了军用、民用奇缺物资共70多万吨,运送军民10多万人,成为我国当时获得国际人力、物资援助的主要通道,为打败日军提供了卓有成效的后勤保障。同时在这条航线上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共损失了飞机500多架,牺牲了飞行人员1500多人。
空中遇险
21岁就参加驼峰空运的中国飞行员吴子丹是四川德阳人,之前毕业于中国空军军官飞行学校,在1942年—1943年大空运期间,他曾飞越“驼峰”,往返300余次。
1943年11月15日深夜,由一美国人(正驾驶)、吴子丹(副驾驶)和一位中国报务员驾驶的17号飞机半小时前刚降落在印度阿萨密邦的汀江机场,便又要从这里再次运汽油回云南昆明,此前他们已连续飞越“驼峰”两趟。当机场地勤员工把30多桶汽油牢靠地捆在货舱后,吴子丹3人像往常一样没多说什么,检查完机身仪表发动机后都上了飞机。
几分钟后,20吨重的“铁鸟”离开地面,冲向了漆黑的太空。当正驾驶开始仔细调整发动机的动力时,副驾驶吴子丹将手轻轻地扶住驾驶盘,凝视着磁罗盘。突然,连续爆炸的巨响,急剧地震动着机身,他的身体不由自主地和驾驶舱的金属发生了猛烈的碰撞。
也许只过了几秒钟,吴子丹开始在一堆破烂的铝皮中挣扎,漆黑的夜里什么也看不清,只是听到一阵流水声,但他马上意识到那是几千公升的汽油正从破损的油箱往外流。他想到了会着火,想叫他的同伴赶快爬出,但此时他已力不从心,叫不出声,只感到全身疼痛,四肢瘫痪,躺在地上昏了过去……
当他苏醒过来时,正被几位印度人围着,他们是闻声赶来救助这些“盟军”的。约两小时后,他们3个伤员都被印度老乡护送至美军的一个战地医院接受治疗。
事后得知,这次事故是由于飞机螺旋桨折断造成。值得庆幸的是,飞机是摔在离机场并不远的地方,而且又没着火,又得到了印度人民的及时帮助,3人均活下来了。不久他们先后康复出院,又分别担任了新的飞行任务。
重访驼峰
吴子丹怎么也没想到,抗战胜利37年后的1982年,在重庆白市驿机场遇到当年驼峰飞行中同一机组的美国飞行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由一批飞越“驼峰”的老飞行员发起,于1947年在美国成立了“中、缅、印战区驼峰飞行员协会”,在世界航空界具有崇高的声誉和影响。但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当年的“驼峰人”未能参加这一组织。
1982年,该协会首次组织了一个50多人的“重访驼峰旅游团”到重庆、昆明等处旧地重游。正当他们在重庆白市驿机场办理登机手续时,一位美国人突然发现一位身着中国民航制服似曾相识的人在送客,便好奇地走近定睛一看,便立即认出此人就是当年与他并肩飞行的中国助手、副驾驶员吴子丹。两人目光相遇,吴也马上认出了当年这位美国飞行老师。近40年不见,今朝旧地重逢,真是喜出望外。这位当年的正驾驶激动地说:未想到你还活着,这真是奇遇,我要将这好消息告诉美国的“驼峰人”!
正是这次吴子丹来渝探望亲戚并送其到机场乘此包机飞昆明时而出现的奇遇,使吴成为中国加入“驼协”第一名终身会员。1990年7月吴子丹病逝后,其夫人刘芳应“驼协”特别邀请,赴美参加该会第46届年会。本报记者戴娟/文龙在全/翻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