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家长对其能真正减轻自身负担持怀疑态度
南方网讯 广州中小学收费将实行“一费制”,对此,家长有何看法?记者近日采访发现,大部分家长对于目前“一费制”所包含的书杂费、学杂费并没有太多意见。在他们看来,“一费制”所规定的书杂费、学杂费只是孩子整个学期要交的费用中的小头,涨跌多少都不甚紧要。家长们对所谓“一费制”能减轻家长负担、降低教育支出持怀疑态度,主要因为 他们供孩子读书要交的像校服费、伙食费、择校费这些大头费用都没有包含在“一费制”内,这样的“一费制”有“换汤不换药”之嫌。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大部分家长表示听说过“一费制”这种说法,但具体如何收费、收费是涨是降并不太清楚也不是很关心。家长为何对“一费制”不敏感?在听完记者对“一费制”的解释后,大部分家长表示,“一费制”所包括的课本费、学(杂)费等以前也要交,“一费制”比现行的收费下降当然是好事,但他们认为实行“一费制”只是改了一种叫法,小学、初中将书费、杂费合称书杂费,高中将学费、杂费合称学杂费,仅此而已。
家长认为,“一费制”所包括的课本费、学(杂)费只是整个学期要交的费用中很小的一部分,而且目前广州中小学在这方面都比较规范,绝大多数学校都按教育部门规定收取、开发票,对此没有乱收费的情况。
家长们表示,他们更关心校服费、保险费、伙食费、择校费这些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而这些费用不仅不包含在“一费制”中,且没有统一标准,缺乏有效监管。更有家长表示,校服费、伙食费交了以后,如何保证物有所值也是一个问题。
家长心态
无所谓型涨跌多少无关紧要
李姓家长:我和丈夫都是公务员,孩子在读小学三年级,每学期开学前都是先存一大笔钱放在银行里,要扣多少钱由学校从银行划账,所以并不是很清楚一学期到底收了多少钱。现在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学费也不会高到哪里去,对学校收费我也想得不多。小学学费对我们这样的家庭来说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实行“一费制”降几十元、升几十元对我们家的影响不大。我想,实行“一费制”主要是针对那些贫困山区交不起学费的家庭。
担忧型学校收费另有对策
吴姓家长:实行“一费制”后,学校要巧立名目收费应该是比以前难了,这是一件好事。而且学费比以前降低了,这也是一件好事,尤其是对那些特困家庭。但我担心,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费制”
虽然只交“一费”,但是不是一个学期真的交一次费就不用交其他费了,比如试卷费、练习本费、资料费等,恐怕学校还会照收不误。我觉得义务教育阶段,政府仍应加大投入,保证学校正常开支,否则很难从真正意义上降低学生上学费用。
建议型规范收取其他费用
欧姓家长:现在的校服用的布料多是上世纪80年代那种尼龙,连大人都很少穿了,还给孩子们穿,夏天孩子们穿这些校服都很容易长痱子。而且孩子正长身体,又不能单件买,家里现在还有一些不合穿的校服。教育行政部门对校服费能不能像规范“一费制”那样规范起来呢?另外像择校费,交多少,为什么要交这么多,就更轮不到家长说话了。如果能把这部分费用规范起来,才是真正减轻了家长负担,称得上真正的义务教育。
质疑型捐钱是否变相收费
谢姓家长:“一费制”全市统一规范收费是好事,但其他的费用规范降低才能真正降低家长负担、减少教育支出。现在学校经常要孩子捐钱,一个学期就有好几次。虽然老师称是实施爱心教育,鼓励孩子们把零花钱节省出来,捐给有困难的人,但搞得多了,感觉就有点变味。孩子本身是消费者,哪有能力捐钱。虽说是按自愿原则,但若是不交,老师多多少少会另眼相看。而且这些钱最后的去向也应该和家长说清楚。像这种钱教育行政部门能不能规范呢?
名词解释何谓“一费制”
所谓“一费制”,是指除住宿生应缴交的住宿费以外,全省中小学入学改变现行应收费(杂费、住宿)和代收费(课本费、练习本费等)两部分的制度,而只缴一项费(具体分普通生、借读生两种标准)
,即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除住宿生缴交住宿费外,只缴书杂费;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含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学生除住宿生缴交住宿费外,只缴学杂费。按省里规定,被评为国家、省、市、区一级学校的“一费制”标准适当上浮,国家一级上浮30%,省一级上浮25%,市一级上浮15%,区一级上浮10%。
按照规定,实行“一费制”收费后,任何部门(单位)和中小学校不得强行向学生推销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目的是从源头上防止和治理中小学乱收费问题。据估算,“一费制”的实行,一年可减轻全省学生家长负担8亿元。
广州教育收费高于京沪
广州市物价局今年6月对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运行成本的调查表明:广州教育收费高于上海、北京。
教育收费比较表 单位:元/学期
广州上海苏州北京
小学杂费155 50 70 80
初中杂费215 80 100 130
高中杂费720 900 500 350
小学借读费500 170 190 600
初中借读费500 250 340 1000
高中借读费1400 1500 2000
高中择校费(元/人)28000至45000 10000至40000 10000至12000 30000
作者:记者成因 李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