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频道
新华网广州8月14日电(广东频道记者黄玫徐静)目前,用地紧张已制约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而在相对落后的广
东省东西两翼,资金不足却成为土地开发的瓶颈。为做到保护耕地和经济开发两不误,广东创造性地在全国率先出台“易地开
发补充耕地”政策。
“易地开发补充耕地”是为了解决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紧张的问题,同时实现广东全省耕地占补平衡目
标,结合《土地管理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一项具体政策,即由珠江三角洲地区出资到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的粤北、粤西
、粤东开垦补充耕地。
易地开发补充耕地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截止到今年6月底,全省共安排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的项目48个,新
增耕地面积5.9万亩,还有7.02万亩的易地开发项目正在规划设计中。目前,已完成开垦耕地21889亩,其中水田
11983亩,旱地9906亩,已修建生产道路235公里,蓄水水池68座,灌水渠174公里,排水渠267公里,土
壤改良(外调土)69万立方米,种植生态环境绿化花木44万株,已种植农作物18479亩。
易地开发补充耕地是广东适应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做出的大胆探索,是实现区域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广东省国土资
源厅厅长江东海指出,通过易地开发补充耕地,把珠江三角洲地区资金优势和东西两翼及粤北地区土地资源较丰富的优势有机
结合起来,有效缓解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用地紧张的矛盾,实现了资金与资源的优势互补。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已通过易地开
发途径取得了2万亩的农地转用指标,保证了经济建设对用地的需求。
易地开发增加了耕地面积,促进了山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易地开发补充耕地工作,重点放在土地后备资源较丰富
而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力地支持了山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扶贫脱贫工作。一方面增加了大量优质耕地,保持了全省耕地总
量占补平衡,项目所在地人均耕地面积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解决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安置问题。目前,建成并开始经营利
用的项目直接安排劳动力5527人。预计13万亩易地开发新增耕地全部完成后,可提供3万多个农业就业机会。
易地开发还建立了一批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促进了农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易地开发利、充耕地项目确立了高
起点规划、高标准开发、高质量施工、集约化经营的开发思路,达到地块方格化、灌溉硬底化、耕作机械化、环境园林化,建
成了一批面积千亩以上、旱涝保收的优质耕地,为集约化经营利用,提高农业经济效益,调整农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提供了良好
的条件。
为在全省范围内达成共识,统一集约更有效地进行土地开发,《广东省易地开发补充耕地管理规定》于2002年8
月1日起正式在广东全省范围内开始执行。
据了解,通过上述举措,在三到五年时间内,广东的耕地保有量将达到326万公顷,基本农田保护区将达到284.67
万公顷,将建立20-25个省级千亩以上土地综合开发整理示范基地,通过开发、整理、复垦将补充新耕地10万公顷。
江东海指出,各地在抓好项目工程质量的同时,把垦后经营利用作为重点问题,进行探索和实践。试点的成功模式在
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地推广。一是专业户连片承包经营,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之路,如阳江双捷项目、丰顺塔下项目。二是由
专业公司综合经营,如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和汕尾白沙湖项目。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易地开发项目,集农业观光、生态农
业和三高农业为一体,实行基地生产、集约经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基此创立的品牌农业产品,成为当地农业
产业的龙头,带动了当地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部分由专业户承包,部分返还农
民耕种。
此外,易地开发工作虽然有一个良好的开局,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些项目的垦后经营利用问题还未有效解决,项
目的规划设计及工程质量尚待进一步提高完善,项目管理的配套管理制度还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责编/崔凌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