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讯 现代“西关小姐”穿着漂亮的西关服饰将自己得意的“女红”展示给众人欣赏!昨晚(8月18日),“西关小姐展芳华——七夕民俗风情展演”在上下九平安大戏院举行,30名入围选手各展才艺,尽显“西关小姐”的风情韵味。昨天(8月18日)下午,七夕民间工艺展览也在上下九举行。
斗巧现场:三十佳丽各展才艺
据了解,“七夕民俗风情展演”是“西关小姐展芳华”系列活动之第一项活动,节目由开场序曲、出巧、得巧、腔巧、才巧、才艺表演六部分组成。近30名西关小姐入围选手在晚会亮相,这些选手有90%以上是广州市民,并且一半为大专以上学历。
“七夕民俗风情展演”中,首先是“出巧”节目,选手们捧着自己的得意之作上台。有的制作的是布偶,布偶身上所穿的华丽衣服以及所佩带的珠子都是选手们一针一线自己制作出来的。同时,布偶的原型都必须是历史人物,比如杨贵妃、貂蝉、王昭君等,而且选手们还要说出这些人物的故事。有的制作的是刺绣、布锦,此外还有小工艺品等。
其次是“得巧”节目,这个节目要求选手在主持人一段顺口溜当中,要把彩线一次穿过插在大莲藕上的七枚针。有的选手们显得有些紧张,拿着针线老是对不准针眼,而且在主持人越来越快的顺口溜的催促下失败了。但是在近30名选手中,仍然有过半选手过关“得巧”。
接下来是“腔巧”和“才巧”节目,选手们各展才艺,把自己的拿手好戏都亮出来了,有唱“帝女花”、有表演舞蹈、琴棋书画等,尽显“西关小姐”的风情韵味。
节目设置:增设“腔巧”“才巧”两项
“七夕民俗风情展演”节目表演与传统相比,多出了“腔巧”和“才巧”两项。据悉,这两项是结合西关风情,为展现现代女性的特征特设的。
据了解,“七夕民俗风情展演”总体方案由广东省歌舞剧团的编导黄健强先生设计。黄先生由于要编导关于“广州往事”的戏剧,于1997年开始,深入西关了解民俗风情。在此过程中,他掌握了“七夕节”的来历、风俗习惯等等。因此此次“七夕节”,他特意为现代“西关小姐”设计了这一方案,在传统风俗基础上,结合现代风情,加入“腔巧”和“才巧”。
黄先生介绍说,加入“腔巧”是因为粤剧是岭南文化的精华,而广州的粤剧又集中于西关,这也是西关文化的精粹所在。作为“西关小姐”应该了解粤剧,懂得粤剧的知识,因此加入“腔巧”就是让参赛者在哼唱粤剧的过程中,学到知识,体现西关的文化;而“才巧”则是表现现代女性的特色,因为现代女性有自己的个性,参赛的女子中,就有人会四五种外国语言,因此有必要让现代女性张扬其个性才华,体现时代的进步。
工艺展览:展品已流传十几年
“七夕民俗风情展演”活动从昨日下午的七夕民间工艺展览开始。参展的有广州市番禺区凌边村委会、仁微庙、状元坊戏服厂等单位。20多张展台上展出的是20多台故事:鹊桥相会、郭子仪回朝、七虎渡金滩、打金枝……
流连于一个个展台前,仿佛也被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木偶带回到过去的岁月。关于“鹊桥相会”的展台最多,有一个展台上七个婀娜多姿的仙女婷婷玉立在“鹊桥”上,有的手提竹篮,有的手撑纸伞,有的手提灯笼,红唇秀眉,淡雅怡人,连头饰上的金钗似乎也有了生气,微微摇曳。英俊的牛郎背着草帽,插着横笛,眼望前方,苦苦地盼望着分离的妻子前来相会。据来自凌边村的梁大姐介绍,这些展品已流传了十几年,每年的初一都会拿出来进行巡游。
更有意思的是每个展台都摆着一些或绣花或珠子串成的拇指大小的小鞋子,原来那就是旧时的“三寸金莲”,并且不多不少都是七对。而各个展台上的装饰花束,有纸花、有珠花、甚至还有晒干的稻谷制成的,让人不得不感叹手匠们的心灵手巧。而西关小姐也正是以这些精致的手工艺品斗心思、斗手巧,显示她们的才艺与审美情趣。
特别提醒:参选西关小姐仍可报名
另悉,有兴趣参加“西关小姐展芳华”活动的女子仍可前往荔湾广场E209、E211室该组委会报名,报名者可陆续参加组委会组织的第二、三轮初赛(面试),并有机会参加培训及有关的西关文化特色活动。
斗巧花絮
服装大有来头
昨晚(8月18日)“斗巧”现场,选手们身上所穿的传统服饰引起观众一片称赞声。据悉,这30多件戏服曾经是香港影视剧团的“西关风情”演员所穿着的戏服。
据戏服的设计师黄智强先生介绍说,当年为使服饰符合“西关风情”的气氛,特意到西关取材。所设计的衣服的时期是30年代以前,衣服大多数是旗袍式,比如居家的旗袍,很淡雅素静;而出外的旗袍色彩鲜艳,并且加进漂亮的披肩。还有一些中西式服装和西式衣裳,但是都与传统的不太一样,加入了很多新元素,比如蕾丝、披肩等。
临阵偷师学艺
“我指导选手们刺绣!”谈起昨晚(8月18日)选手们显示了自己所做的手工刺绣时,状元坊戏服厂厂长董惠兰很自豪地说。据介绍,8月14日,选手们来到状元坊戏服厂后,兰姐拿出正在刺绣的“大靠”(即是将军服),一针一线地教。而当时,很多选手基本上没有碰过针线,对刺绣知之甚少。不少人围着兰姐问前问后,包括刺绣的基本功及一些刺绣的注意事项,比如“将军服为什么要四支旗?”等问题。于是,兰姐便一一讲解基本原则,并且指点戏剧中不同身份的人要讲究不同的服饰。在空闲之时,兰姐还讲了一段“杨宗保”的故事给选手们听。
西关民俗:七夕斗巧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又称“双星节”、“女儿节”、“姑娘节”),相传是牛郎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传统的“七夕节”上,西关小姐有“斗巧”的民俗,包括“出巧”和“得巧”两部分。“出巧”是西关小姐在“七夕”当晚将自己制作、准备的手工艺品摆在八仙桌上拜“七姐”(织女),由长辈进行评比:“得巧”是指“七夕节”当晚在长辈念一句诗词的时间内,一口气将彩线穿过七枚针,如果全部穿过,那么就能“得巧”,如果没有穿过,就是“输巧”。
祈求织女赐“灵巧”
“七夕节”当晚,西关小姐在庭园设香坛拜织女,同时将自己制作的精美物品,摆满八仙桌上拜织女,祈求织女赐予“灵巧”。祭品大致可分为食品、鲜花造型、手工艺、刺绣、微型木家具等。一些西关老人回忆起当年西关小姐过“七夕节”,都称西关小姐非常心灵手巧,制作的工艺品非常精美。最后,所有的工艺品都要烧掉奉送给“天上的织女”。
西关小姐通过拜七姐,除了展示自己斗心思、斗手巧的手工艺之外,还有一个心愿就是为了庆贺天上牛郎和织女每年鹊桥相会,以此期盼自己追求到幸福和自由。
拜完“七姐”吃夜宵
拜完七姐后,成群结队的西关小姐余兴未尽,还会聚在一起边品尝西关小食、吃“猪杂粥”、“卤水鹅掌翼”、“鲜虾云吞面”。夜宵品种很多,仅大同路就有晓记甜品店,经营眉豆、绿豆沙、芝麻糊、桑寄王蛋茶、麻蓉汤丸等,顾客预约即送货上门;同安里街口的李南记夫妻云吞面档都是夜间营业,制作的云吞皮薄味鲜;本街过巷的手挽精致小型木箱,箱面玻璃罩封,箱内分装各种卤味制成品,有卤水鹅掌翼、牛膀、鸭扎蹄、猪肝俐等任君点买,上述小吃颇受西关人家欢迎。西关小姐很喜欢光顾上述西关小吃,直到深夜才尽兴回家。作者:记者郑小敏通讯员何志帼蔡菡梁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