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贴出一张奇怪的招聘启示:招募“试药者”。据悉,这也是我国第一次向社会公开招募“试药者”。首尝的药物,名为“痛风舒”和“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分别适用于痛风和肺癌。不过,这一事件蕴涵的意义早已超过了药物本身。在发达国家,公开招募“试药者”是一项非常普遍的事情。在我国,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局限及在伦理道德上的考虑,这个话题在公开场合始终保持低调。昨天,记者对此事进行了追踪采访。
中日友好医院院方有关部门,先是委婉地拒绝了记者的采访。在记者的坚持下,中医糖尿病科的张志远医生介绍说:“通常情况下,试药不会在媒体上公开,这次是无奈的选择,‘痛风舒’是针对急性痛风病人,并且要在病发48小时之内,在未服用其他药物的情况下才能试此药。我们医院符合条件的病人只有6个,可按规定,‘痛风舒’必须对60个病人进行实验,无奈之下院方只好向社会征召试药者。”
随后,记者采访了一位在北京某医院就职的医学博士,并通过他了解到试药背后的故事。他介绍说,“国家对药品的管理非常严格,按照规定,能够进行临床试验的新药,均是完成了动物实验、毒性实验等临床前环节后,才能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已证明了80%。临床试验一般分三期:第一期是在健康人身上证实其安全性;二期是用于病人,此次医院征集的就是二期的志愿者,他们在与医院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将获得免费药物和规范的诊断治疗。
“根据要求,二期的病例数量不得少于200例,三期的数量不得少于400例,现在全国规模比较大的大医院手头上都有几十个药品在收集临床病例,据此推算,大概有10万人已参加了试药,只不过以往医院通常在自己的病人中挑选,在取得病人同意后参加,而这次采取了公开招募的做法。”这位博士指出,其实无论是从病人中挑选还是公开招募,都是根据药品本身要求决定,只不过考虑到人们心理上的误区:试药是拿人做实验,我国的医院通常将此作为禁区。他强调说,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对药品进行严格的临床病例数据搜集,正是对病人的利益负责,何况,试药的过程有着一整套完善的监控体系。
据记者调查了解,“试药者”应征热烈,每天向医院咨询申请的“试药者”足有几十人,甚至有很多从深圳、山东等地电话咨询、要求报名的患者。但由于试药的要求十分严格,真正符合要求者少之又少,截至记者发稿时,才找了2名合适的“试药者”。“除了对年龄、身体状况的限制,包括对病症等都有严格的要求。话说回来,如果不是因为难找,厂家也根本没必要去冒舆论风险公开招募。”一位医生对记者说。
通过一定渠道,记者拿到了一份中日友好医院的知情同意书,书上医院向患者详细描述了药物试验的目的、以前的实验结果,并告之参加者有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两种可能,并保证如果参加者中途退出,医院不得歧视等等。通过体检合乎标准者在签订同意书后,要严格填写自我观察表格,并在服药后再次接受体检。一般情况下,医院会向“试药者”提供一两百元的车费和误餐费。据了解,吸引报名者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能获得一个免费疗程,此外这次的药物都是中药,在有关人员进行了讲解后,人们的心理上感觉比较安全,一位工作人员分析说,“大城市里人们的文化水平高,也比较容易接受新生事物。”
院方的低调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试药”这个话题的敏感性。不过,通过一位业内人士,记者还是采访到了相关情况,并获悉在完成二期临床数据的采集后,这种药品将可能于明年来上海招募“试药者”,以完成三期临床实验。任荣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