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军同志遗像 张三军与儿子
张三军与妻子
引题
如果张三军、王有鹏和曹勇置若罔闻,不去救助那位被毒气扼住的路人;如果他们一闪而过,不去扶助那位瘫软在地、生命垂危的路人;如果他们忘了自己是为人民鼓呼的新闻工作者,他们鲜活的生命还依然如故;如果他们不是兰州晨报社的一员,不去实践“倡言正义、尊崇爱心”的本报宗旨,他们至今还会在拥挤的人群中默然前行,但是死神否决了这些可能。他们用自己的行为成全了如上的美意。因为,这一切发生在——
一个陡峭的下午
一个人走了,像一片飘零的落叶归入了浩瀚的秋天,他已然无力在下一个春天的枝头上发芽;一个人走了,像引颈南下的大雁被秋风吹渡,回到了永恒和煦的天堂;一个人走了,像一捧温暖的灰烬,还来不及冰凉;一个人走了,和他曾经热烈的心跳、想望以及深埋的挂念,就那么走了。
在这个宽大明亮的世界上,阳光明媚,人来人往,可一个人走了!
一个人走了,他黑色的T恤衫还挂在阳台上,等待着一个鲜活的躯体;一个人走了,一缸斑斓的热带鱼还在水中畅想,等待着一双手的喂养;一个人走了,他3岁的女儿还爬在碧绿的草地上,等待着一副厚实的肩膀;一个人走了,一个年轻的家庭成了游移的冰山,被悲苦的海水拍打。一个人就这么走了。
像一把盐藏进了水中,像一片树叶躲进了森林,一个人就这么走了!
一个人走了,抛别了一个火热的集体,他显得孤单且寂寥;一个人走了,他含着眼泪和悲切的哀号,让曾经的同事和兄弟们内心如雨;一个人走了,他倒在了青春奔突的路上,但他仍在前方;一个人走了,他带着一种精神的辉芒,他倒下去的姿势像一阵理想实践的弧光。一个人真的走了。
一个人真的走了,他在晴朗的下午,迎面碰见了死亡。他走了!
事发
这是一个平淡无奇的下午,秋天莅临了北方,云淡风清。
这一天是8月27日,第十届兰州贸易洽谈会开幕的次日,街道如洗,灼灼盛开的鲜花装点了整个城市,人们还在热烈谈论着前一夜在黄河水里漂逝的2002盏河灯,一切都如此祥和安谧,黄河两岸都沉浸在一种节日的氛围里。
对于司机张三军而言,这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下午了,日光已经西斜,等他将同车的两位记者送回单位后,他就可以安心地收车回家了。按照以往的规律,妻子一定做好了晚饭,三岁的女儿或在玩耍,或在电视机前津津有味地看着动画片,而在另一处居住的老母亲也在巴望着儿子前来看望。绿色的扬子皮卡采访车行驶在开往市区的路上,敞开的车窗吹送来阵阵清凉之风。
同车的两位记者分别是24岁的王有鹏和21岁的曹勇,他们刚刚考入兰州晨报社不久,还在见习期,但职业的尊荣和一种雏鹰试飞的自信让他们对每一条新闻线索和每一桩投诉都一丝不苟。他们刚从河口采访归来,等到了报社后还要抓紧时间写稿。风景在窗外一闪而逝,但他们无暇顾及,和司机张三军一起相互谈论着刚才结束的采访和感兴趣的话题。这天上午11时,曹勇、王有鹏根据掌握的线索,向部门负责人汇报后,要车前往西固区河口镇河口村了解村民被打的事件。中午12时50分,他们了解完受害村民,又找到兰海公路的一个项目部调查,之后掉头返回西固城。一切都按既定方案进行,虽然在漫长的采访中,三人都没有吃中午饭,但职业的责任感让他们暂时忘记了饥饿。下午3时许,采访车到达西固钟家河居民社区办公室,两人详细了解了社区范主任被汽车司机殴打一事,结束了在西固的全部采访后他们要迅速赶往安宁区兰空医院。采访车随即驶上新修的南滨河路西延段,打算经此路东行到银滩大桥,之后过黄河进入安宁区。这时,已接近下午5时。
三个人谁也没有料到,死亡和危险伺伏在前方,正张开了血盆大口。
过了大约10分钟,采访车东行到了兰炼液化气站附近的路面上。
突然,司机张三军发现在马路对面有个人情况异常,在前排坐着的曹勇也同时看到了这个人——这个人一只脚搭在三轮车脚踏板上,身体倒在地面上。张三军问了一句:“这人是不是出了啥事?”职业的敏感和晨报记者一贯的工作作风促使他们在采访车东行10米左右后立即停下,三个人下车向那个素不相识的人跑去。
空气中,飘来淡淡的异味,三个人谁也没有意识到死神正在渐渐逼近。他们只想着,尽快帮助这个倒在地上的人。
曹勇第一个跑到了蹬三轮车的人身边,问他说:“咋回事?”倒下的中年男子微微抬起头,没有说话。张三军问他行不行,要可以的话就赶快骑车离开。随后,这名男子站起身来,绕到三轮车的另一侧,不料又倒了下去。张三军对王有鹏说:“打120吧。”王有鹏随即开始拨打急救中心的号码,但是手机没有信号。
此时,一辆西行的黑色桑塔纳轿车经过,看到有人躺在地上,便在西侧距离大约50米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车内一名乘员赶到三人跟前,还没来得及问话就突然说:“气味怎么这么大?不会是毒气吧?”随即迅速返回了轿车。
空气中的气味猛地一下变得浓烈起来,正打算把倒地男子抬上采访车的三位年轻人感觉不太对劲,他们赶快上车,相互催促着赶快去附近拨打急救中心的电话。采访车没开出几步就失去了控制,突然停在了路中间。曹勇扭头一看,司机张三军趴在了方向盘上,他赶忙摇了摇张三军,问:“师傅,你怎么了?”张三军没有回答。曹勇转头看了看刚才还拨打打120的王有鹏,只见他拿着手机,已经倒在了座位靠背上。
在越来越浓烈的气味中,曹勇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他捂着鼻子跳下车来,不顾双腿发软地向前面10米处刚刚驶停的一辆摩托车跑去,上车后请求司机赶快离开,找电话求援。在大约200米路面上,几部公用电话都坏了,后来曹勇在一家小卖部终于打通了急救中心的电话,他简捷明了地说了情况,告知急救中心这里毒气特别严重,要求赶快派车。放下电话,他在路口挡住了十几台大小车辆,告诉众司机前方毒气严重不能通行。在一辆过路车的帮助下,曹勇走出了环行东路,立即向部门负责人打电话汇报情况,几分钟后他得到指令,得知报社的救援人员马上赶来。
此时,已是下午5时22分左右,省急救中心、兰炼职工医院、兰化职工医院和省建职工医院的救护车纷纷赶来,数位身穿白大褂的医务人员赶至现场,有人向医生示意,说兰州晨报的采访车在现场滞留的时间最长,车上两人已经倒下了。“首先抢救危重病人!”,几位医生赶紧奔向了采访车。
在采访车的后排座位上,王有鹏斜躺着,口鼻间还有微弱的气息,医务人员马上将其抬上救护车送往医院抢救。“这位中毒者生还的机会较大,需立刻送往医院!”驾驶座上,张三军的双手还紧紧地握住方向盘,他的双眼紧闭,鲜血从他的鼻孔和嘴角流出,脸色已变得青紫。
夕光斜照在马路上,一个紧急而繁忙的抢救现场出现了。医生们紧急实施急救措施,注射强心针、做人工呼吸……可是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此时,他的心脏已停止了跳动!空气在这一刻似乎凝聚了。
4时55分,因送信恰好路过事发现场的西固区邮递公司的邮递员赵生林说:“当时我并没有感觉到空气有什么异样,只是看到前面有一些车横七竖八地摆在路上,其它行驶着的车都象是喝醉了,在路上左右打摆子,正在我纳闷时,我的自行车被一辆从后面驶来的东风卡车撞上了,卡车顶了我后又撞到了前面一辆面包车上才停下来。等我从地上爬起来才看清东风车的司机已趴在了方向盘上,不醒人事。”
赵生林此时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他急忙往路边的电话亭跑去,此时,电话亭边已有一个人刚给110打了电话,随即又给120打了电话。大约10几分钟后,第一辆急救车赶到了现场,大约又过了3分钟,第一辆消防车也赶到了。5时30分,营救工作全面展开,几位中毒者几乎同时被送往各医院实施抢救。另一位在场人员说,晨报采访车西侧的一辆黑色桑塔纳轿车上的三人中毒也较深,估计有生命危险。
5时12分,省建职工医院急诊处也接到了紧急任务,5时14分,急诊处的李梅兰大夫、护士长贾丽莹、护士张春梅乘救护车出发,5时20分到达事发现场。据救护车司机张清鑫介绍说:“当时第一个进入我视觉的是一辆标有‘兰州晨报社’字样的绿色扬子皮卡车,车的四个门均敞开着,车上没人,而在车的右前方5、6米处有两个人躺在路边。先期到达的那辆救护车正在给靠近路边的那个人(本报注:系司机张三军)做人工呼吸,我们立即投入到对另一个正在地上翻滚的人(本报注:此人系王有鹏)的抢救中。”
当时,邮递员赵生林帮着医务人员将王有鹏抬到车上,即刻向省建职工医院驶去,在车上抢救工作便已开始,给病人实施了吸氧、量血压等治疗措施。省建职工医院的李院长亲自指挥抢救工作。5时30分左右,当急救车驶进医院后,医生们直接将病人送入了高压氧舱治疗。因为人手不够,李院长和赵生林又进入高压氧仓看护施救。王有鹏由于中毒过深,举止十分烦躁,不住地翻滚,李院长和赵生林不得不用带子将病人的手和胳膊捆起来,即使这样,王有鹏依然没有脱离生命危险,意外随时都会发生。
6时30分,病人从高压氧仓出来后直接进入到内三科接受进一步治疗。此时病人一直处于昏迷状态,瞳孔散大,对外界刺激没有反应。张广平医师在检查后得出初步诊断结论:初步考虑为氯化氢气体中毒,处于重度昏迷状态,神志不清。针对诊断结果,张医师决定对病人采取高频吸氧、能量合剂点滴的措施,同时要对呼吸道局部黏膜进行保护。
9:40分,院方采用心电监护器对病人进行心电监护;
9:50分,内科肖春林副主任医师来到监护病房对病人进行会诊;
9:53分,使用超声波雾化器将碳酸氢钠气体导入病人上呼吸道,进行呼吸道黏膜中和性保护;
10:00整,病人睁开眼睛,对外界刺激也有了反映;
10:30分,省中医院胸内科主任医师周杰赶来会诊。结论为氯气中度到重度中毒,且情况正在好转,估计不会有生命危险;
10:50分,停止雾化吸入,进行进一步观察;
11:25分,五官科主任医师陈虹赶来查看病情,结果为舌下糜烂、咽部充血、会厌及喉部黏膜水肿,声带未看清,现有轻度呼吸困难。决定继续雾化吸入,另外为防止窒息的发生,做好了气管切开手术的准备;
0:00分,王有鹏的病情有明显好转,可以进行简单对话;
援救
曹勇的求救电话像一声凄厉的呼喊,立刻在兰州晨报内沸腾了起来。甘肃日报社社委、副总编辑、兰州晨报社总编辑马克利,常务副总编辑王晓岚等领导迅速组织了六路人马,并亲自带队分乘不同的车辆赶往事发地点,因为不了解事发现场的具体情况,很多人都抱着极大的希望,盼望着自己的同事能平安无事;也因为路途拥塞,每个人都内心如焚,焦急不堪。前方与后方的电话连成了一片,在这个秋风弥荡的下午,一场“空中”和地面的大营救全方位地展开了。
6:40左右,一位现场的热心读者给报社挂来电话,告知车内的两个人还活着。这一消息使每一个牵肠挂肚的人都欢欣鼓舞,他们祈愿着奇迹能出现,渴盼着三位同事能微笑着像往日那走进这个温暖的集体中。
但现实却不遂人愿——
6:45分左右,当报社的援救车辆陆续抵达时,事发现场已经被警察严密封锁了,警察们口捂着毛巾,气氛显得凝重沉闷。经过了解,中毒的病人们已被带离了现场,被封锁的路面上不见一人。带着异味的气体还在逐渐扩散,后续的记者还在源源不断地赶来,为了防止更大的危险发生,报社领导命令所有赶来的记者后撤。
嗅觉灵敏的兰州各个媒体纷纷派出了采访组,风驰电掣般地向事发现场赶来。在后撤的路上,晨报的领导和记者们不停地下车劝阻兄弟媒体的记者,并告知了不明气体的危害性和现场状况,提醒他们以防不测。
但失踪的三位晨报同志又在哪里呢?
即使事隔一天,参加援救的很多人已经很难回忆清楚那些蛛丝马迹的细节了。在夜色降临了这个城市,华灯初放,平安的梦乡笼罩在几百万市民头上时;当黄河两岸星火点点,柔情蜜意的情侣们喃喃私语时,所有参与援救的晨报记者却在黑暗和奔跑中呼喊着几位同事的名姓,你在哪里?
但夜色仿佛一块橡皮擦,抹掉了他们的喊声。
穿过省建职工医院一条僻静的小路——一条连夜色也会疼痛的小路——报社的领导和记者们走到了太平间的门口。在此之前,他们已经遍寻了事发现场周围的各大医院,询问了不计其数的人,越是追问,一种不祥的预感越是尖锐刺痛。他们走进了太平间的大门,冰凉的噩耗终于呈现在了眼前。
他们拉开了一只冷柜的抽屉,张三军无声无息地躺着。像累了,需要一场睡眠……
他们泪别了在无尽的长梦中呼唤不醒的张三军,终于在省建职工医院的高压氧舱里见到了还在紧急抢救的王有鹏,隔着透光的窗口,一场和死神的赛跑正在全力进行。
噩耗
张三军的家地处畅家巷一个热闹的胡同里,三楼的阳台下是一个人流密集的市场。
他的妻子叫张莉敏,以前在省供销公司当营业员,几年前下了岗,后来在某商场做过一段营业员,目前一直在家带孩子。她和张三军在六年前结了婚,她喜欢他的老实和任劳任怨。张三军1985年在兰州三中完成了中学学业,1989年在第一汽车运输公司培训队学习机动车驾驶后考取了机动车驾驶证。张三军的父亲早逝,母亲为兰州建一公司退休工人,年老体弱,可张三军几乎每天都要在下班后去看望一下母亲。自从张三军进入晨报工作后,她一直默默支持着丈夫,不管他早起去送报,还是驾驶采访车风里来雨里去,她都毫无怨言。三年前,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欣欣,更给夫妻二人增添了不少的欢乐。
8月27日的下午,张莉敏早早做好了饭,按往常的习惯,张三军下班后会按时回家的,可她连续挂了20多个电话,电话通了却无人接听,一种焦急和不安的情绪一直徘徊不散。她当时根本不知道,一种不幸和阴霾正向她悄悄袭来。
晚上9点多钟,她接到了报社的电话,还没等对方说什么,她的情绪就崩溃了。她一个劲儿地请求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告诉我告诉我!
也许世界上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噩耗的传递。当报社的领导和同事们满怀悲痛地走进她家时,她马上明白了事态的严重性,她一下子瘫软在了地上,泣不成声哭成了一个泪人。她哽咽着说:“我不相信,海军(张三军的小名)说好了和我白头偕老的,他不会走的,我给他做好了饭,还给他打了20几个电话。”后来,她哭泣到了软弱无力的地步,只是一个劲儿地念叨说:“欣欣没有爸爸了,欣欣没有爸爸了……”
在这个秋天,她失去了自己最美好的亲人和一段青春的记忆。
昨天,一个为黑发人搭建的灵堂竖立在了那条热闹的胡同里。在灵堂的门楣上贴着一幅悲切而伤感的挽联,它代替了全体晨报员工一种与兄弟和同事恸别的心情——
母子情夫妻情同事情情怀一生
南山哭黄河哭晨报哭哭念三军
脱险
昨天下午,王有鹏终于走出了省建职工医院高压氧舱。
当他恢复了意识,并能进行简单的对话时,望着高压氧舱外焦急等候的同事们时,他不无幽默地写下了一张小纸条:别给我打激素!
今年6月才从兰州工专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的王有鹏,在7月参加晨报的公开招考记者中就以优异的成绩被录用。在校期间,他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被党组织接受,在学生会当任纪检部部长。期间,他就表现出了新闻工作者的基本素养,积极参与了校报《工专人》的编辑出版工作,最令他自豪的是由他牵头组建了母校历史上的第一支大学生记者团,并从此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记者。
同样,今年刚满21岁的曹勇也是甘肃教育学院的应届毕业生。他是一个从农村长大的孩子,父母从小就寄望他勇敢地主张正义、挑战邪恶。从小学到大学,拮据的生活环境没有折断腾飞的翅膀,他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一步步地走了过来,并正在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之梦。
8月初,王有鹏得到一线索,称草场街有一皮鞋厂生产车间向外排放毒气,严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身心健康。他毫不犹豫的只身探虎穴,暗访到了该厂使用的原料有可疑的污染成分,随即他就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竟发现这是一个无任何环保手续的“黑厂”,环保部门就此对其进行了整顿,还给周围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近一段时间以来,像这样关注百姓民生的新闻报道,曹勇和王有鹏采写了近30篇,见报后都得到了积极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