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9月2日电题:走千里峡江看库区今昔--“三峡库区截流前”报道之一
开栏的话:今年年底,长江三峡大坝将全面截流,三峡工程库区蓄水已进入倒计时。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不仅因为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更因为它创造了世界工程性移民数量之最,还因
为它是我国唯一经过最高权力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议 的工程。
百万三峡移民号称世界级难题,尽管大坝本身的建设也极尽复杂。和移民问题几乎同样难解的,还有生态环境保护、
污水垃圾处理、地质灾害防治、文物发掘保护等等。
在即将蓄水发电的前夕,千里库区再次引起海内外关注。我们派出记者组,从涪陵出发,走访沿途的每个区县,深入
沿途的城市、农村、企业、学校,走进沸腾的移民迁建第一线,真实地记录三峡移民的酸甜苦辣、三峡建设者的喜怒哀乐、三
峡文化的前途命运,并及时地把它们奉献给关注三峡建设的读者们。
新华社记者令伟家刘刚陈敏
1919年,长江入海口处的上海,孙中山先生在他精心编制的《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中,首次倡议在三峡地区兴建
水利工程。世纪交替,风雨沧桑。近百年后的今天,孙中山先生的夙愿即将变成现实--今年11月,三峡工程将全面截流;
明年6月1日,举世关注的三峡工程首批机组将蓄水发电。
矗立于长江与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朝天门广场,像一艘蓄势待发的巨轮。站在广场边,凭栏俯视滔滔东去的大江,一
种使命感从记者心底油然而生:在历史梦想即将变为现实的时刻,我们将从这里出发,走向三峡库区,穿越千里峡江,用自己
的眼睛和手笔,来描述和记录这块热土上曾经发生过和正在演绎着的历史、新闻。
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的长江,在渝东巫山山脉的怀抱里,冲刷出了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这里山高谷深、江窄流急,
筑坝发电的条件得天独厚。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1994年12月14
日,承载着几代中国人心愿的三峡工程,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关怀下,终于破土动工了。
这座集防洪、发电和航运于一身的多功能巨型水利枢纽建成后,每年可发电847亿千瓦时,相当于1991年全国
发电总量的八分之一;万吨级轮船也可直达重庆港,运输成本降低近四成。更重要的是,“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中游河段
防洪能力,将从目前的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长江中下游地区可望告别每年抗洪救灾的历史。
和三峡工程利泽千秋孪生着的,却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百万移民。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后,坝前水位将从目
前的65米猛增到175米。在湖北宜昌市的三斗坪至重庆江津市之间,将形成一座绵延660多公里的河道型水库,淹没陆
域面积达600多平方公里,涉及湖北省和重庆市的18个区县。据长江水利委员会1992年的调查,三峡库区最终动迁人
口将达127万多人--相当于两个卡塔尔或五个冰岛的总人口。还有那些“准世界级难题”:库区沿岸数以亿吨计的污水和
垃圾处理,2000多处危岩耸立的地质灾害防治,三峡文物的发掘与保护……
和移民搬迁同等重要的,还有三峡文化的重构和复建。千里库区,涛涛江水流淌的都是文化的血脉:神秘缥眇的“巫
山云雨”、悲壮慷慨的“投身汩罗”、孤寂凄艳的“昭君出塞”、感天动地的“白帝托孤”……随着水位上升,演义三国文化
的白帝城,诞生屈原的秭归,养育李白、杜甫的古夔州,记录长江水文史料的白鹤梁,以及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巫山“
三游洞”等,都将或淹或迁。这些神秘文化重构和复建的复杂程度,决不亚于百万三峡移民。
但世界级难题的背后,也隐藏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移民迁建带来的400亿元的静态补偿资金、上百亿元的淹没
企业破产关闭核呆资金、40多亿元的地质灾害防治和水环境治理等专项投资,以及对口支援的近百亿元资金,将使长期贫困
的库区经济重构成为可能。移民迁建以来,三峡库区那些只能容一顶轿子过街的县城、破铜烂铁式的“五小企业”、“难于上
青天”的崎岖山道,都在迅速地成为历史,“在发展中移民,在移民中发展”的目标初步得到实现。
根据规划,三峡工程将分三次截流。第一次已于1997年顺利完成。今年11月将进行第二次截流,明年6月水库
开始蓄水,坝前水位升至135米。目前,千里库区正在进行蓄水前的大搬迁、大安置、大清库。(完)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