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润珍
历史上的今天
626·9·3
公元626年9月3日,大唐历史上著名的一代英主李世民登基。
1376年前的今天,即公元626年9月3日,这一天对于大唐王朝来说,可算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那天一早,长安城皇城东宫显德殿内,鼓乐喧天,万方齐奏,弦颂不断。文武百官身着鲜洁朝服,结队赴南郊圆丘柴燎告天。柴燎告天是皇帝即位时的一种仪式,据说这种柴是特选的,燃烧时冒出的烟扶摇直上。告天仪式结束后,大臣们回到显德殿内,朝贺新天子登基。这位新天子就是大唐历史上著名的一代英主李世民,即唐太宗。
按照古代封建礼制,“生有名,死有谥”,皇帝死了,在太庙供奉牌位,还要立个庙号刻在牌位上。李世民生前名世民,死后谥“文皇帝”,庙号太宗。史书常常根据称谓的习惯和方便称谓帝王,隋以前多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唐宋元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宗;明清多称年号,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这就是唐太宗称谓的由来。
开创统一的大唐
唐太宗在古代帝王中,可以说是一位不寻常的人物。他生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即公元599年元月23日,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旧唐朝书》说,他出生时,“有二龙戏于馆门外,三日而去”。4岁时遇一书生,自称善相面,说他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日后“必能济世安民”,因此李渊为他起名“世民”。16岁,娶13岁的长孙氏为妻,即方德皇后。长孙皇后的贤德仪淑影响了李世民的家庭生活和政治作为,为后来的大唐“贞观之治”起了一定的作用。
隋朝末年,炀帝昏暴,百姓饿馁,哀鸿遍野,人们不得不死里求生,起义造反。李世民预感隋祚将终,便在太原“密招豪友”,交结刘文静、裴寂等,共同劝说李渊起兵。其实,李渊也早有此意,一直暗中准备,只是此举干系重大,未敢轻易外露。李世民告诉父亲时机已经成熟。李渊让刘文静伪造炀帝诏书,征发太原、西河、雁门等郡20至50岁男子为兵,约定年底汇集涿郡,扬言朝廷将再次东征高丽,以激怒民众。
这时,马邑校尉刘武周据汾阳宫举兵,李渊假借讨伐刘武周,派李世民到各地募兵,又秘密派人到长安召回大儿子建成、小儿子元吉及家眷,还派人到长安召女婿柴绍回太原,以对家人采取保护措施。李渊、李世民的行为引起了隋朝副将王威和高君雅的猜疑,王、高二人是炀帝派来监视李氏父子的耳目。为除掉这两个奸细,李渊于公元617年5月,令长孙无忌等率500壮士,伏于晋阳宫城东门,李世民则率兵马布列街巷严备。10天后的早上,李渊正与王、高二人共坐视事。李世民遣人手持“急变书”到议事厅,告发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谋反。李渊表示惊奇,先让王、高二人看,来人不允,说:“所告正是副留守事,只有唐公才能览阅。”此时,高君雅觉察有变,知道已陷入李氏父子的圈套,指着李世民派来的人,喝道:“他是反人,欲杀我也!“可这时候左右武士已经一起动手,将王、高拿下,随即处死。至此,李渊在李世民的帮助下,吹响了太原起兵的号角。太原起兵后,李渊派建成、世民率兵分路西进,于11月攻陷长安。
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国号唐,是为唐高祖。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又率兵翦灭薛秦,大破刘武周、宋金刚,攻灭窦建德、王世充,打败刘黑闼、徐圆朗,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在大唐统一王朝的创建过程中,战必胜,攻必克,而且他气度非凡,胸怀大志。由此遭到哥哥建成和弟弟元吉的嫉妒,于是引发了一场兄弟相残的悲剧,这就是大唐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建成由于是嫡长子,被李渊立为皇太子,但他的功业不及李世民,深恐太子之位不保,便暗中私募东宫卫士和突厥兵,想乘李渊出临智宫之机,密谋政变,除掉李世民。不料事机不密,政变未遂,反而遭到父亲的痛斥。建成又与弟弟元吉勾结起来,串通李渊宠妃尹德、张婕妤,谮诉李世民谋反,请求将之处死。李渊不肯。这时,突厥万骑来攻,建成建议派元吉代李世民督军出征,借以剥夺李世民的军权,并摆宴昆明池,谋在宴会上将李世民拉至幕后杀之,然后宣称暴死。但密谋外泄,李世民身边的人纷纷劝他先发制人。李世民长叹道:“骨肉相残,古今大恶。我明明知道祸在旦夕,想等事情暴露出来再做处置,不亦可以吗?”尉迟敬德劝道:“死里求生原是人的本能,大家以死拥戴大王,这也是天意。祸机一触即发,大王还犹豫不决,安然无忧。大王纵然不怕死,宗庙社稷该怎么办呢?大王不用敬德言,敬德愿逃身草泽,不愿留在大王身边束手待毙。”长孙无忌也说:“不从敬德言,事情非败不可,敬德等人必然不为大王所用,无忌也当随而去,不能再与大王共事了。”李世民说:“我的意见并非没有道理,公等可再议一议。”敬德进一步苦劝,说:“大王今天处事疑虑重重,非智者所为;临难犹豫不决,非勇者之举。况且大王素所蓄养的八百勇士已经聚集在宫内,擐甲执兵,事势已成,大王岂能就此罢休!”李世民见众义愤填膺,士气高昂,这才决定起事。
公元626年,李世民事先部署,令敬德、长孙无忌等率兵伏于玄武门内,乘建成、元吉上朝路过此地,将之捕杀——这天早上,兄弟二人行至临湖殿,觉得情况异常,调转马头,东归宫府,李世民从后面唤住,元吉回头张弓即射,连发三箭,因拉弓未满,箭达不到射程。这时,李世民已将建成射杀,敬德率数十骑赶来,又将元吉射坠马下。这时,李世民的坐骑突然受惊,逸入林中,树枝将他绊落,元吉赶到,抢夺他的弓,欲将加害,适逢敬德跃马而至,将元吉射杀。敌将精兵趋玄武门,张公谨闭门拒之,不得入。敌将又彻鼓欲攻秦王府,秦府将士大惧。在这关键时刻,敬德持建成、元吉首示敌,敌遂散。李世民派敬德入宫宿卫,皇帝惊问:“今日何人作乱?卿来此为何?”敬德答道:“秦王(李世民)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吓动陛下,派臣来护驾。”李渊对身边的大臣悲戚地说:“没想到今天竟发生了这样的事,如何是好?”大臣们说:“建成、元吉嫉秦王功高望众,共为奸谋,今被讨诛。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可封他为太子,委以国事就是了。”李渊无奈,只好如此。这时双方军队仍在混战,尉迟敬德出宫宣读皇帝敕书,众人将士这才纷纷散去。建成、元吉的儿子旋即尽被李世民斩尽杀绝,唐高祖眼睁睁地看着孙子们一一被杀而不能救,他已无力控制大唐的局面了。
贞观之治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执掌朝政,又逼李渊退位,自己即位为帝,并于627年改年号贞观。他改革国家机构,维新政治;轻徭薄赋,疏缓刑法;知人善任,虚怀纳谏;锐意经史,借鉴前代成败;斥弃群小,不听谗言。君臣同心协力,共同治理国家,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了重大促进作用,因而被称为“贞观之治”,成为封建政治的典范,受到历代史家的盛赞。
李世民亲身经历过隋朝灭亡和唐初残酷的政争,即位后,首先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使唐王朝长治久安。他想从历史中找到问题的答案,注重从两方面总结历史,即治乱得失与君臣关系。他经常与臣下讨论隋朝灭亡的原因,隋朝“统一寰宇,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行万里,威动殊俗”,可为什么旦夕之间土崩瓦解了呢?魏征说这是由于隋朝当政者“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以自奉”,“徭役无时,干戈不戢”。他告诫太宗:“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唐太宗于是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在君臣关系方面,他主张学习前代明君忠臣的节义,说:“前代明王,用人如器。”既使用器,还要爱惜器。又说:“人欲自然,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君臣如果都能从国家社稷和老百姓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朝廷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所有这些,都是大唐贞观政治成功的重要原因。
公元649年,即贞观二十三年五月,李世民病逝于含风殿。八月,葬于昭陵。
-文/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牛润珍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