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至27日,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访华。中美双方表示将加强沟通,努力推动防扩散领域的合作。图中背景为美国向台湾出售的“爱国者”导弹。(本报合成图片)
●本报记者张勉 李宣良
防扩散是中国的一贯政策
8月22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签发国务院第361号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导弹及相关物项和技术出口管制条例》(以下简称《管制条例》)。25日新华社受权全文播发了这个条 例,我外交部发言人也在当天就此发表谈话。消息一经发布,一直特别关注防扩散问题的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主流媒体迅速作出反应。美国《纽约时报》认为,中国新颁布的《管制条例》“有利于减少中美在这一问题上长期存在的摩擦”。《华盛顿邮报》的报道称,这是中国“在国际防扩散领域的一个重大进步,必将有利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美国白宫发言人迈克尔·安东25日对记者称:“这是一个好迹象,我们欢迎。”他表示,中美之间在防扩散问题的许多领域内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合作。26日晚,正在中国访问的美国副国务卿阿米蒂奇举行记者招待会时,有关《管制条例》的问题成了各国记者关注的焦点。
尽管在一些西方媒体上,以往出现过一些美国制裁中国公司的报道,其实据了解,中国在防扩散领域一直进行着不懈的努力。中国在防扩散问题上的态度是真诚的,有些人对中国的态度不是很了解,媒体甚至将个别公司钻法律空子的行为进行了夸大报道,仿佛它们得到了某种支持,这完全是不真实的,有的是误解,有时是别有用心。但一个时期以来,情况有所变化。一位美国官员前不久对本报记者说,最近美国方面也逐渐认识到中方在防扩散领域所作的努力,中国政府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是真诚的,美中完全可以就此进行合作。
据了解,由于许多民用技术和导弹技术具有相关性,许多欧美国家也会不时地挑出些违规钻空子的企业。任何国家想完全控制导弹及其相关物件和技术的出口,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中国也一直在努力。
“实际上,中国对军品的出口一直非常慎重,防扩散是中国的一贯政策。”8月27日,外交部军控司司长刘结一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一开场就很严肃地表明了这一观点。
“防扩散”完整地说就是“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及其运载工具的扩散”,包括核、化学、生物、导弹等领域。此次颁布的《管制条例》主要针对导弹领域,包括可被用于运载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导弹本身以及生产导弹、测试导弹的设备、原材料等一系列物项。
中国对防扩散一直非常重视,外交部军控司成立于1997年,是为了中国能在军控和防扩散等问题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而专门设立的。中国参与国际防扩散的脚步比较近的可以追溯到1984年,此后分别签署了一系列国际公约和颁布了管理国内军品出口的7项条例。至此,中国在防扩散领域的法制建设已趋于完备。
原来中国对导弹的出口多采取行政手段,之所以现在将其法制化有国内、国外两方面的因素。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彬先生认为,防扩散是中国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目前,防扩散已经是国际的共识,没有哪个国家表示反对防扩散。中国致力于防扩散首先有利于自身的安全,同时也就是把自己的利益和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利益联系在一起。制定《管制条例》也有助于消除中美及中国和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在导弹技术出口领域的争执,使中国出口管制具有更大的透明度,使其他国家更容易了解中国政府在出口控制方面作出的努力,有助于建立在不扩散领域的信任。
规定“周详、严密”,但把握尺度还有一定难度
《管制条例》从酝酿到颁布历时一年多。2000年11月,外交部发言人孙玉玺对外宣布:中国将“尽早颁布全面的包括双用途物项在内的导弹相关物项的出口控制清单”,这是中国第一次向外界透风。此后外经贸部、外交部、国防科工委、海关总署等很多领域的专家经过一年多的深入研究和讨论,终于制定出这个24条的《管制条例》,附带的《管制清单》更是在外交部和外经贸部的网页上排列了8页之多。条例中所指的“导弹及相关物项”不仅包括导弹相关设备等硬件,也包括相关技术等软件;包括直接的导弹部件,也包括可被用于运载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导弹的其他材料及技术,一些民用(两用)技术也在管制之列。
刘结一司长对《管制条例》的评价是“周详、严密”。李彬介绍说,比如,某个建筑装饰材料公司接到国外客户订单,要购买粒度小于500微米的铝粉,用于调配涂料,粉刷供暖设备。尽管看起来这项贸易与导弹毫无关系,但按照《管制条例》,该建筑装饰材料公司必须申报出口许可,并提供最终用户(国外客户)和最终用途(粉刷供暖设备)的说明以及外方的保证。这是因为,颗粒微细的铝粉有可能被外方用作导弹燃料。
防扩散与外贸出口并不矛盾
看着《管制清单》中所列出的长长的物项名单,记者问刘司长:“这个条例和清单的制定,是不是能让防扩散做到万无一失了?”刘司长说:“我们所做的是把防扩散政策法制化、条款化,加强管理,但真正实现还离不开企业和个人的自律。以中美之间就防扩散问题出现的多次摩擦来说,其中有复杂的原因,不少问题是因为误解造成的,但也确实有个别公司和个人采取不负责任的做法,背着政府搞违反法规和政策的出口活动。这是极个别的现象,但给国家造成的危害很大。”刘司长希望企业能增强公共安全意识,以国家利益为重。如果大家都严格按照条例、清单来执行,就会很顺畅。尽管不顾国家利益,无视国家政策的事不常发生,涉及的公司和人也极少,但是造成的影响却非常恶劣。刘司长表示,这类物项的出口涉及的不仅有国防工业,还有大量的民用工业和科研部门,而我国参与出口贸易的公司也越来越多,所以“还要不断地做工作”。当某项出口与国家利益相冲突的时候,政府、企业和个人均要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专家分析,本次《管制条例》中设立的“许可证制度”算是给防扩散的安全实施设置了一道屏障。具体做法是,由出口商向国务院外经贸主管部门申请出口许可,申请中须提供出口商对物项最终用途和最终用户的说明以及接受者对最终用途和最终用户的保证。出口商只要能保证其产品的最终用途不被外国发展导弹,其出口贸易不会受到妨碍。应该说,《管制条例》与推进我国出口贸易并不矛盾。
中美要将“分歧点”变成“合作面”
对中国普通百姓来说,接触“防扩散”这个词,原因之一是由于美国经常借此制裁中国的公司。在中美两国跌宕起伏的外交关系中,防扩散问题长期以来是双方既有过相互指责,也有过携手合作的敏感领域。
2002年7月,美国政府以8家中国公司向伊朗出售军火和生化武器材料为借口,宣布对这些公司实行经济制裁。美国政府凭借道听途说来制裁中国公司,并不是新鲜事。这是最近9个月来美国政府以“武器扩散”为借口,对中国企业实施的第四次制裁。在美国对中国众多的指责与制裁中,人们最记忆犹新的莫过于1993年7月的“银河”号事件了。当时,中国货轮“银河”号从新港出发后,经上海、香港、新加坡、雅加达等地后向目的地科威特航行。美国多次向中方交涉,指责“银河”号载有化学武器材料硫二甘醇和亚硫酰氯,将运往伊朗,并提出允许美方人员登船检查等无理要求。美方还在公海上对“银河”号货轮采取军舰跟踪和军用飞机拍照等非常行动,干扰货轮的正常航行。美国还向“银河”号预计停留的港口所在国施加压力,阻止“银河”号按计划进港卸货。“银河”号在公海上漂泊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美方人员在亲眼看到“银河”号上确实没有所谓“化学武器”后才尴尬收场。
刘结一司长在谈到防扩散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时说,上述争端和摩擦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美国对中国的误解造成的。实际上,中美两国在防扩散问题上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维护全球的安全与稳定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中美两国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只是在具体操作的细节上存在分歧,这也是完全正常的。只要双方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完全可以将防扩散这一问题由分歧点变成合作面。事实上,中美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合作也越来越密切。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