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荣肖磊)一排排“忙碌”的织机上,棕色和绿色的坯布格外惹眼。在石家庄常山纺织集团棉一分公司织造车间,副经理徐立红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这种用天然棕色、绿色棉配制生产的彩棉技术在国内居先进水平,生产出的系列产品的售价,是一般白坯布的3倍。
“过去几年,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甩掉历史包袱,二是谋划新的发展。”公司 董事长韩希厚,毫不掩饰历经的艰辛,“没有改革就没有企业的今天。”
九十年代中期,我省纺织业以数量增长为主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的种种问题暴露无疑———产业趋同、产品趋同、观念陈旧、管理落后,国有纺织业普遍陷入亏损困境。
“1997年开始的‘压锭、重组、减员、增效’是纺织业的一次冲刺和一次机遇。”韩希厚告诉记者,他们提前一年完成了压锭、减员的任务;对11家企业进行了破产重组;将所属全资企业石家庄棉一、棉二、棉四生产性资产和持有石家庄棉三股份的股权作为出资,联合其它四家发起人,以发起设立方式共同出资组建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于2000年7月在深交所发行A股并上市,募集资金6亿元,为集团公司的改造发展奠定了基础。
像常山集团这样历经多次这种“大手术”后,我省纺织业终于迎来转机。1998年,成为全国纺织全行业扭亏的少数省份之一。1999年、2000年,出现恢复性增长局面。至2001年,全省共有20余家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组建了6个大集团,30余家企业实现了产权出让及股份制改造。
走过“严冬”,我省纺织企业普遍开始加大投资力度,以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仅常山纺织集团棉一分公司,进口喷气织机的产量、销售收入、利润分别占总产量、总销售收入和总利润的30%、40%和50%。
棉纺行业基本淘汰了落后棉纺锭,织造行业逐步用无梭织机取代有梭织机,2001年全省服装出口占纺织总出口额的比重同比提高了8个百分点,“雪驰”、“鸣鹿”、“比琦”等品牌正成为市场新亮点。
我省纺织业迎来了春天。2001年,全行业有工业企业801个,资产总额370亿元,居全国第八位,实现工业总产值393亿元,上交国家利税总额30.4亿元,出口创汇10亿美元,占全省的1/4。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