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施工人员钻孔加固石刻危岩
手掌可伸进崖壁裂缝,抢救队历时4月成功修复石刻“观经变”片区
大足石刻排除崩塌险情
★本报记者颜琅酾/文记者熊明 通讯员张文刚/图
由于自然界长期的风化淘蚀,“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观经变”片区崖壁块体崩塌移位,裂缝甚至可以放进一只手掌,600多平方米的石刻危在旦夕!从今年5月20日起,国家文物局耗资百万,开始对“观经变”片区进行修复——昨日下午4点,修复圆满成功,本报记者对此进行了现场采访。
钢筋巨手拉住危岩
怎样“拉”住开始“弯腰”的崖壁呢?施工组想出了一个妙计:设计一只钢筋巨手拉住危岩。昨日下午,记者在现场看见,石刻正部进入了最后“缝合”阶段,原来巴掌大的裂缝已经看不见踪影。据了解,为拉住已偏离山体的危岩,施工组从山背后向正面并排凿9个各深达33米的洞,又从石刻顶部正面向里面打了8个15米深的洞,接着往里面加入特殊钢材以及特殊配制的加固剂。总共400多米长的钢筋相互交错,像一双巨手一样牢牢地将危岩与后面坚固的山体抱在一起。
16尊石刻重归原位
“观经变”片区16尊患了“位移病”的石刻在昨日得到完全康复。其中15尊只是小位移,还原比较容易,但最大的重达16吨的主尊像位移近7厘米。在过去的3个月里,施工人员在主尊像基底掏出近2米深的洞从洞里自下而上往上掏,再用可以承载600吨的千斤顶往上顶,使主尊像重回原位。昨日,记者在现场看见,7厘米的缝隙已经完全看不见了。为将这16处石刻重新与母岩连为一体,施工队插了60多根铜管在裂缝间,每个铜管再套上胶管,工人们用注射器往里一点一滴地注射粘合剂。昨日下午4时,随着文物专家们将最后一根1.5毫米粗的针管取下,大足宝顶石刻“观经变”片区复原抢救工作终于宣告成功。
卧佛不再长小痘痘
长期以来,大足石刻卧佛受水锈锓蚀,脸上长满了“小痘痘”。昨日,施工人员彻底为卧佛解决了后顾之忧。记者看到,九龙浴太子背后多了一条沟壑,沟的两边填上了水泥、粘合剂、防水层等,引导水流远远避开了卧佛头部。据现场的施工负责人龙先生介绍,总共有10道防线确保地表水和对足池的水不再渗漏到卧佛的头部。
新闻背景
1997年,中国地质大学的专家教授无意中发现,大足石刻的观经变和地狱变相背后由砂岩和泥岩组成的石刻母岩,出现了一些小的缝隙。由于石刻根部是泥岩层,经过宋代以来自然界数百年的淘蚀,又出现了几十厘米到2米不等的淘空层,不仅使观经变长5米、重达16吨的主尊像整体位移7厘米,而且还使另外15座石刻也基本与母岩脱离。更为严重的是,母岩难堪重负,崩裂加剧,直接影响到观经变和地狱变相两组共计630多平方米的石刻,涉及佛像数百座。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