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7月拍卖远华国际大厦开始,远华“遗产”的拍卖就一直被视为“有料”的新闻而被众多媒体关注。其中的那辆红色保时捷跑车尤其成为关注的热点。众多媒体你来我往、锲而不舍地试图揭开“真相”,而真相的焦点,是那辆车究竟是不是赖昌星他侄子送给那位甜妹歌星的。焦点一旦聚集于此,那辆车子背后的“真相”倒已经在人们的视线中淡化,罪行成了烟云,留下的却是传奇。
其实这样的焦点错位早已发生。去年8月27日,本报“今日社评”的题目是《远华红楼应该成为旅游资源吗》,对人们前去参观红楼时的心态提出了质疑。后来红楼关了,把好奇的目光拦在了红楼之外。但是被拦住并不意味着已经消失,依然存在的好奇目光还是会找机会盯住红楼,和红楼里继续所散发出的腐败的异香。这次拍卖显然就是一次机会,媒体和公众都显得有些兴奋。
奢华生活对普通百姓永远都充满诱惑,而且因为距离遥远,诱惑最终大多转为好奇。所以宫闱秘闻、豪门传奇,才成为永远的话题。可是红楼和它的主人的发迹毕竟太过龌龊,连一个起码合法的积累过程都没有。如果我们对它的愤怒轻易就转成了好奇,就证明我们的是非观念和标准也发生了问题,我们对赖昌星之流的道德谴责也会因此而不那么有力。
百姓痛恨腐败是肯定的,但同样是恨,却有不同的恨法。道德义愤是恨,恨人有恨己无也是恨。如果我们的目光和兴奋点都太多地聚焦于红楼和保时捷,那我们的恨就可能离后者近而距前者远。这不是太好的信号。
本报评论员
蔡方华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