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是一场悲剧,但一个电视台却由此发迹。卡塔尔“半岛电视台”(AlJazeera)在9·11一周年之际播放基地组织录像带和奥马尔的声明,这使其成为美国政府越来越反感但却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阿拉伯语电视台。在全世界,“半岛”已被看作阿拉伯世界的最强音,并有了阿拉伯的CNN之称。
在偶然获悉半岛电视台已经在北京开办分社之后,《21世纪环球报道》上周联系了“ 半岛”北京分社,但由于当时正处9·11周年前夕,半岛工作人员为了避免外界过度盘问诸如“‘基地’录像带和‘半岛’的关系”之类的问题,拒绝一切采访。9月13日下午,“风头过后”,本报记者应约来到了位于建外外交公寓的半岛电视台北京分社办公地。
“不得不”进驻中国
在接受《21世纪环球报道》采访时,半岛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伊扎特(EzzatShahrour)满脸严肃地约法三章,希望只问关于北京分社的问题。不过一谈到北京业务,伊扎特社长还是没做任何保留地有问必答。
在问及“半岛”进入中国的原因时,伊扎特社长认为半岛电视台来中国是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这个“中国通”用中国特色的术语说,“在改革开放之后,中国越来越强大,在国际社会上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加上中国一直和阿拉伯国家保持传统友谊,而且也到了应该用阿拉伯人的眼睛观察中国的时候,因此,作为阿拉伯世界最大新闻机构之一的‘半岛电视台’进入中国几乎是一种‘不得不’的事情。”
中国也欢迎半岛电视台早些进入中国,以让阿拉伯人民更了解中国。中国驻卡塔尔大使赵会民分别于去年和今年邀请半岛电视台人员来华参观,考察来北京开分社的可行性。而今年4月参观中,“半岛”人员正碰上在京阿拉伯人声援巴勒斯坦领袖的集会,“半岛”的女记者迪玛(DimaKhatib)及时向总部发回了报道,引起了总部的高度重视(需要说明的是,本报记者就是在这次集会上认识伊扎特的,当时他还以新闻官的身份主持巴勒斯坦大使馆的这次集会)。由于半岛电视台总部认为在中国开分社已经成熟,就随即开始筹办分社的招聘工作,临时办公室设在北京长城喜来登饭店16楼。在招聘工作完成后,7月10日,半岛电视台北京分社正式在外交部注册。
从医学生、外交官到半岛记者
今年6月“半岛”在长城喜来登饭店半岛电视台的招聘中,共有20多位在京阿拉伯外交人员以及留学生参加了考试,伊扎特的汉语、阿拉伯语和英语水平、新闻操作能力以及对中国的熟悉程度给“半岛”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他成为“半岛”在中国的第一任分社社长。通过那次招聘考试的还有不会阿拉伯语的法国人Fran-cios,原美联电视新闻社(APTN)北京分社的摄影师,目前是半岛北京分社的摄影师;另一位是中文名字叫做“美丽”的埃及小姐AmalEl-Hagri,她目前是伊扎特的秘书。
巴勒斯坦人伊扎特的“中国背景”十分深厚。1981年,伊扎特从巴勒斯坦来到北京,进入北京语言学院学习,1982年进入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后来又放弃医学转向外交和新闻,伊扎特说他是向鲁迅先生学习:“医学只能治人的身体,却医治不好社会病,所以我就参加革命了。”1987年,伊扎特被巴勒斯坦政府派驻朝鲜。1990年,他被派驻老挝,1992年派回北京巴勒斯坦大使馆,一直工作了整整10年,做到了一秘兼新闻官。和很多驻京外交官、记者一样,伊扎特的人生紧紧地和北京捆在了一起。
中国报道在“半岛”整个国际报道中的地位也逐步上升,在美国副国务卿访华的那一天,“半岛”的新闻节目几乎充满了中国的消息:伊拉克外长访华、中国洞庭湖洪水、“东突”被美国认定是恐怖组织等。除了政治报道之外,北京分社还专门做了一些专题节目报道中国的社会生活,比如“自行车王国”、“中国京剧”之类。“
用阿拉伯人的眼睛看中国
据伊扎特介绍,“半岛”北京分社的宗旨是以阿拉伯人的视角报道中国。他举了一个例子。很多阿拉伯人对中国只有泛泛的了解,对台湾问题的了解更是走入两种极端:要么根本不知道台湾在哪里、台湾问题是怎么回事,要么就是从信息上严重依赖西方CNN、BBC等媒体,认为台湾是“独立国家”。而自“半岛”在北京开设分社以来,一直在向阿拉伯国家详细报道台湾问题上有关各方的观点,让更多的阿拉伯人得以更清楚地了解这个问题。
在北京分社成立前,22个阿拉伯国家驻华外交官一般都无法从国际媒体中看到他们在北京的活动,而现在伊扎特就经常听到阿拉伯外交官们赞扬北京分社及时把北京的活动传给了阿拉伯国家人民甚至全世界。作为一个比较大的分社,北京分社几乎每天都要向总部传送节目。
在采访中间,下午5点半左右,一直在房间播放的半岛电视台节目正好播出了北京分社一个小时前通过央视卫星线路传送回卡塔尔总部的报道。从外交部发言人孔泉讲话和“东突”秘密开会的镜头可以知道,这是关于联合国认定“东突”为恐怖组织的。在处理这个和穆斯林概念相关的敏感话题时,北京分社加入了新疆当地的新闻片断,还在北京采访了甘家口新疆村的新疆人,最后在北京的一个清真寺前,伊扎特以一个提问结束了这个报道。伊扎特把他的问题翻译如下:“北京一直强调不能把反对恐怖主义和任何宗教、民族因素联系起来,那么中国打击东突恐怖势力会不会影响新疆少数民族的生存呢?”伊扎特说,记者的任务只是报道,问题的回答交给未来吧。
半岛电视台还有非常特别的读报节目“媒体回顾”,让世界各地的驻站记者读当地报纸最重要的新闻的某些段落。伊扎特透露了目前北京分社经常“读”的报刊名单:《人民日报》、《ChinaDaily》、《光明日报》、《北京青年报》、《21世纪环球报道》、《环球时报》、《中国新闻周刊》和《三联生活周刊》等。
“半岛”是个错误的翻译
伊扎特社长特别告诉《21世纪环球报道》,中文的“半岛电视台”的名称,其实是一个完全错误的翻译,甚至北京分社曾经向中国外交部提出过建议,但外交部回答由于中国媒体已经约定俗成,无法改变译名。在阿拉伯语中,“AlJazeera”的本意是“岛屿”,当初把“AlJazeera”翻译成“半岛”的人可能认为这个“岛屿”就是指“阿拉伯半岛”,这其实完全是误解。伊扎特解释道,电视台起“AlJazeera”这个名字其实是引用了它的引申义“汪洋之中的自由之岛”。在半岛电视台台标之下,有一行字说明这个名称的真正含义:“意见,及异见”(opinion,andotheropinion),表明这个电视台是给观众提供不同的观点,以及和主流不一样的“异见”。不过既然“半岛”已经家喻户晓,要改成“自由岛电视台”也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半岛电视台“表达和主流不一样的观点”中的主流其实并不单指西方政府或者媒体,其实在9·11之前,半岛电视台表达“异见”所针对的主流恰恰是阿拉伯主流社会。
9·11之后,由于半岛电视台成为基地组织的发表声明阵地,其影响立刻超越阿拉伯国家,开始向全世界观众发送“意见,及异见”,成为了和西方主流媒体对抗的中东新闻机构。其实,无论9·11前后,半岛电视台的那种有些反主流的“自由岛”精神一直没有变。
追求新闻全球化据《21世纪环球报道》调查,半岛电视台的成功和BBC阿拉伯语电视部的人才有关。1996年,沙特阿拉伯卫星广播电视局因为BBC批评沙特阿拉伯内政而中断了和BBC阿语电视部的合同,后者随后拆散。此时,半岛电视台正在筹建,并网罗了失散的大部分BBC阿语电视部人才。正是这些“东西合璧”的人才和出色的用人机制促成了“半岛”的成功。
卡塔尔虽然是个小国,但在经营这个国际媒体的时候却颇有胆略。由于半岛电视台一直不断地向阿拉伯各国观众发送“意见,及异见”,甚至经常采访反对组织领袖,所以不断遭到各阿拉伯国家政府的抗议,各地分社也时有关闭。不过,这最后都给卡塔尔外交部化解掉了,并没有影响半岛电视台的编辑独立性。
从北京分社的美丽小姐给《21世纪环球报道》翻译的半岛电视台主要栏目名称里,就可以想象出其节目的“火爆”程度:“言论无限”、“公开对话”、“反向声音”、“最高机密”等。美丽小姐特别介绍说,“最高机密”的主持人YusriFouda“是本·拉登的朋友”,直接拿到“基地”组织的录像带的就是他。
半岛电视台24小时播放以新闻为主的节目。作为全球80多个分社之一的北京分社,也在房间布置中充分体现了半岛电视台新闻全球化的用意:每个办公间,都挂着三个电子钟,上面分别显示着格林威治时间、多哈时间和北京时间。一个巴勒斯坦人、一个埃及人,还有一个根本不会阿拉伯语的法国人,正在为了一个目标不停忙碌。 作者:安替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