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9月19日电(记者王立彬张景勇)中国水稻能否抵挡“洋米”的冲击?中国水稻能否遏制品种的流失?
中国水稻能否适应日益干旱的土地?
首届国际水稻大会上,我国在水稻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为世界粮食安全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让人感叹不已;
但是展望未来,中国要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还需未雨绸缪,认真面对成就背后的隐忧,积极应对新的挑战。
中国:做水稻出口大国还是进口大国?
随着水稻以健康食品从亚洲走向欧美,中国必须从全球贸易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未来。
“世界稻米贸易正在发生剧变,加入世贸组织的中国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中国将面临成为世界上最主要水稻出口
国还是进口国的严峻挑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教授罗泽尔严肃地指出了这个问题。
我国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其中,当然少不了水稻的功劳。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稻米
生产国和消费国,我国水稻单产也创造了世界之最,实现了两次飞跃,并正在孕育第三次突破;杂交稻亩产800公斤的目标
也将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实现。
细心人能够发现,这些非凡的成就都是侧重于水稻的“量”,是为了10多亿人吃饱肚子。这当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成就,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巨大的人口压力,产量自然是包括水稻在内的粮食生产的核心目标,香甜可口与否,只能屈居
次席。随着小康社会的到来,我国农业实现由长期短缺向丰年有余飞跃,稻米的优质问题浮出水面。而我国水稻在这方面存在
的差距,已经不适应国际和国内消费者日益提高的口味了。
泰国香米,很多人都吃过;在印度北部地区,也有世界一流的香稻米,在国际市场上价格比其它大米高出一倍多,我
国虽已在试验种植这种稻米,但目前还没有成批量生产。数据或许更能说明问题:在我国普遍种植的1000多种水稻中,达
到国家三级标准的不足10%。
其实我国水稻生产已经在由单一高产型逐步向高产与优质并重发展,在稻作科技方面也在围绕优化品种结构和优化种
植结构展开研究。从技术上说,研究一个新品种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并且,即使技术上突破了,也依然会有一个转化推广
的问题。如何在以家庭为主的小地块上推广新品种、如何为千家万户建立市场服务体系,在我国都面临着新的挑战。
“我国在解决如何生产足够多的大米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如何生产足够香的大米,中国还有较长的路要走。”国
际水稻研究所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汤圣祥博士的话意味深长。
消失的野稻:品种资源流失知多少?
“当前由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野生动植物资源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许多农作物近缘野生植物和野生动
物资源急剧减少甚至消失。因此,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对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经刻不容缓。”农业部副部长
张宝文说。
我国农作物近缘野生植物、草原野生动植物和水生野生动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存有大量的水稻近缘野生植物和半野生
植物资源,分布比较普遍。我国水稻约有5万个品种,而当前在实际生产中主要推广的只有50多个品种,许多专家都强调这
样一个道理:只存在人类暂时尚不能充分利用的品种,不存在一无是处的生命形式。因此,对于现在没有精力没有经费全部进
行开发利用的品种,应该保存起来,若干年会后用得上。
1973年,袁隆平凭借在我国海南崖县发现的普通野生稻不育株,培育出了举世瞩目的杂交稻品种。从1976年
到现在,累计生产粮食1750亿公斤,可养活6000万人口,为解决我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窥一斑而见全豹。水稻的大幅度增产,找到突破性种质资源非常重要,没有好的品种资源,任何选育都是不可能的,
找到一个优异种质,便可能突破一个育种难关,培育出一大批优良品种,带来生产上的一个飞跃。离开丰富的品种资源,选育
良种即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我国是世界作物起源中心之一,栽培的农作物有600多种,不仅每种作物有许多品种,而且不少作物的野生种和野
生近缘植物为我国所特有。拥有量大、样多的品种资源,应当说是我国发展农业的重要优势,然而这一优势正因我国农作物品
种资源的迅速减少而日渐削弱。云南景洪县1964年发现有普通野生稻和疣粒野生稻24处,分布于不同海拔和生态环境,
由于开垦农田和种植橡胶,到80年代末仅剩一处。
“保护我国的野生物种基因资源,在20年前也许不重要,但是今天看来,不是太早,而是太晚了。其实,野生动植
物基因研究,在发达国家发展已很迅速。我们起步已经晚了,必须奋起直追。”中科院院士张新时所提出的问题,对于我国最
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水稻:养活人还是与人争水?
一切农作物都离不开水,而在所有陆地农作物里面,大概没有什么比水稻更加与水资源难解难分。水稻在养育着我们
的同时,也在大量消费着我们赖以生存的淡水。
国际水稻研究所公布的研究报告,或许让我们这些每天吃大米饭的人都感到吃惊:亚洲每年生产的水稻超过5.3亿
吨。而每生产一吨水稻所耗的淡水,可以注满两到三个标准游泳池。在亚洲人的用水中,90%用到了农业上,而其中一半以
上用于灌溉水稻。
上世纪以来,在全球性变暖、冰川消融、干旱化加剧的大气候下,地球面临日益严重的水危机,特别是在工业化、城
市化进程中,我国农业用水面临前所未有的紧缺局面,如何在一个越来越缺水的星球上发展水稻生产,是我国甚至全人类面临
的一个严峻课题。
我国的黄河流经的4600公里,是亚洲最为富饶的土地,但是自1972年以来一直面临断流的威胁,1997年
其最后的600公里河道断流超过4个月。
国际水稻研究所的水资源科学家鲍曼博士说:“在中国和印度等亚洲国家,农业用水偏偏又面临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
用水的竞争。可是这里的水稻种植又必须跟得上人口的增长。因此,帮助农民更加有效地使用水、发展节水灌溉就是一个最重
要的议题。”
为了应对越来越严重的水危机,我国科学家已经开始实践新概念水稻——有氧水稻,把水稻从它赖以生存的水中转移
到旱地上,这样大约仅需要原来一半的淡水,而传统水稻则需要保持4个月以上的水田状态,通过下渗、蒸发等浪费的水量惊
人。但有氧水稻最主要的问题是产量下降。据介绍,新品种在第一季里产量很高,第二季下降了20%,然后又将下降70%
。
“水稻必须学会适应干地、灌溉、化肥等新环境。特别是病虫害,许多在水里无法生存的病虫,将对旱生稻形成巨大
威胁。如果解决了这些问题,水稻不仅能养育我们这个缺水的星球,而且还能够解决水污染、地下水下降等问题……”对未来
,路虽漫长,但鲍曼博士仍心存希望。(完)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