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第五届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隆重开幕。来自45个国家和15个省市的60多个演出队、近5000名不同民族、不同国籍的演员,在平安大街上一路高歌猛进,向几万名市民尽情展示了多姿多彩的头饰文化和民族歌舞。载歌载舞、声势浩大的盛装行进表演,一开始就为将历时数日的旅游文化系列活动奠定了欢快激越、热情奔放的基调。
与往年一样,今年北京国际旅游文化节的盛装行进表演,除了中国传统的鼓乐、武术 、杂技等艺术样式大出风头,同时也相当于召开了一个“万国风情博览会”。在饱览法国山区的民间舞蹈和比利时哈尔市的民族服装秀的时候,人们一定还对去年第四届旅游文化节上充满古典风格的意大利威尼斯狂欢团和激情澎湃的瑞士劳斯克鲁斯狂欢团,以及前几届旅游文化节上罗马尼亚、俄罗斯的民族音乐舞蹈、美国的草裙舞、西班牙的吉普赛舞、菲律宾的苏布利舞、斯里兰卡的万斯舞……记忆犹新。虽然是在中国的文化节上表演节目,这些外国朋友却仿佛是在自己国家的狂欢节上纵情狂欢,中国人目睹此情此景,无不感同身受,思绪沸腾。
中国人向来讲究含蓄、深沉,所谓“温柔敦厚”、“宠辱不惊”、“发乎情,止乎礼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都是要求人们每时每刻保持内心的平静,并在行动上表现出应有的克制。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方的狂欢节文化,给所有人都提供了一个“抬腿就跳,张嘴就唱,快乐可以传染,情绪得以宣泄”的场合,像在狂欢节久负盛名的巴西,“每个巴西人都有着双重性格,一个放在家庭,另一个在街头游荡;一个在日常的规矩工作中,另一个则为了疯狂的派对和不同寻常的时刻而准备着”。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的狂欢节文化,在表象和旨趣上的确存在着不小的差异。
外国人需要释放情绪,外国有狂欢节,中国人也需要释放情绪,中国是否也应该有自己的狂欢节?去年的辽宁大连国际服装节巡游表演,曾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个“狂欢节”。按当时大连国际服装节指导办公室负责人的说法,大连市早就有把国际服装节的巡游表演办成“中国的狂欢节”的设想,经过多年的努力,条件已经具备,于是正式打出“狂欢节”的旗号。但毋庸讳言,与国外狂欢节的“狂劲”相比,大连国际服装节上的“中国狂欢节”无疑还处于初级阶段。另一个有意思的例子是,在国际化程度不逊于大连的上海,去年也曾推出一项“都市森林狂欢节”活动,结果参与者的“狂劲”远不尽如人意,原来是因为上海人虽然喜欢“轧闹猛”,但他们“更多的是愿意当观众,看别人表演,需要他们自己参与时,却退缩了。”
无论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如何缺乏“狂欢”的成分,中国把外国人请进来为中国人表演狂欢,本身就是开放和自信的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可以看成是中国人向自己的狂欢节迈出的第一步。
每月2元享用15M邮箱 中大奖游海南游韩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