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收获的季节。昌乐大地上,五彩斑斓,美不胜收。多姿多彩的名优特新农产品,把这片古老的土地装扮得分外亮丽……
随处可见的建筑工地上,塔吊林立,装载机和加班加点的工人来往穿梭忙碌……
无论漫步城区街头,还是走访田间地头,视野中迭印着一张张洋溢着自信、富足的笑 脸。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她的生机活力,感受到她的蓬勃朝气。
昌乐县这两年的变化,着实让人刮目相看,该县不仅甩掉了财政贫困的帽子,而且各项主要指标增幅居潍坊市前列。全县政治稳定,社会安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多项工作跨入了省市先进行列。2001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3·0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21·6%;城乡居民储蓄额比年初增加2·2亿元。今年1—8月份,全县实现财政收入1·97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和21%。
谈起近两年日新月异的变化,昌乐县干部群众都十分感慨:“这都是县委、县政府一班人带领全县人民忠实实践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结果。"
去年初,昌乐县委、县政府敢于正视差距,把自己定位为“相对欠发达”,确定了“招商引资促发展,求真务实建强县”的总体思路,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总抓手,并在全县上下形成了“发展是硬道理”、“相对欠发达是昌乐的实际”、“招商引资是解决昌乐发展问题的根本途径”三个共识,为加快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工作中,明确提出了“认真、扎实、求实"的要求,强调“认真就是能力,扎实就是水平,求实就是成绩”,要求各级各部门把这一精神自觉贯穿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中去,在全县上下形成了说实话、谋实策、干实事、求实效,一切围绕“实”字转的浓厚氛围。
思路决定出路。决策一旦对了头,顺民心,合民意,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就会心往一处想,比着干,争着上,各项工作驶上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招商引资:做活借力发展文章
用如火如荼形容昌乐县的招商引资工作一点也不为过。投资过亿元的弹簧板项目在昌乐扎根,投资3亿元的隐形拉链项目在昌乐落户,投资6·08亿元的天园集团齐鲁工业园项目在昌乐开工建设……今年1—8月份,全县共引进项目440个,到位资金9·3亿元。其中投资过千万元的项目69个,过5000万元的项目8个,过亿元的项目4个。
昌乐县积极适应加入WTO后国际资本加快向国内转移的新形势,从去年开始,在招商策略上重点实行了两个转变,即由国内引资为主向国外引资为主转变,由大中小项目一齐引向重点引进“大、高、外”项目为主转变。他们重点面向韩国、台湾等地区实行了“掘井式”招商。工作中,他们在大力度优化软硬环境的同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办法,突出抓了专业定向招商、委托代理招商、节会招商,并完善了虚拟赠地二次招商等招商引资运作模式,增强了招商引资效果。在山东昌乐全国珠宝展销订货会、山东省旅游商品交易会以及潍坊国际风筝会、鲁台经贸洽谈会期间,昌乐县还组织召开了昌乐一中同学联谊会,共接触国内外客商500余人,谈成项目47个。今年6月份他们在香港举办了昌乐投资恳谈会,邀请了106名中外客商参会,共洽谈项目16个,总投资2·47亿元。
为促进招商引资向集约化发展,昌乐县一方面加快专业园区建设,不断加快园区内道路、水电、通讯设施建设,昌乐、朱刘、开发区等9个骨干工业园区实现了“六通一平”,成为招商引资的“暖巢”。另一方面按照经营城市的工作思路,大手笔规划建设了温州商城、步行商业街、东山商贸城等商贸区和副食品、塑料制品、汽车配件、农资、建材等一批专业市场,构建起了一批新的招商平台。
昌乐县出台了《招商引资考核奖惩办法》,全面落实了招商引资目标责任制,把招商引资工作定为“一把手”工程,要求全县各级各部门负责人拿出主要精力,带头承担招商引资责任,确保完成招商引资任务。对部门考核,一看履行职能情况,看业务工作在同行业的位次;二看招商引资完成情况,看为优化环境做了哪些工作。对重点项目实行县级领导包靠责任制,从洽谈、建设到投产,实行一条龙包揽式服务。对大高外强项目,坚持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政策跟着项目走。对重点项目和企业,实行领导挂牌保护,杜绝和排除一切干扰企业正常运营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在全县形成了浓厚的亲商、安商、扶商氛围。
依靠招商引资,马宋镇的拖拉机生产企业从3家发展到了20家,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台,成为全国重要的拖拉机生产、集散地,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国拖拉机基地镇”。
依靠招商引资,北岩镇针织服装加工企业发展到4家,形成了年产针织布料1000吨,印染针织坯布3000吨,加工出口服装250万件的能力,形成了集针织、印染、服装加工、对外贸易于一体的一条龙生产体系。唐阝吾阝镇乐器企业发展到24家,年产吉它、贝司等乐器20万把,成为江北最大的乐器生产专业镇。
依靠招商引资,昌乐县骨干企业迅速膨胀。乐港食品公司投资1·2亿元新上了第三冷藏厂、羽绒加工等项目,形成了年加工肉鸭3000万只的能力,成为亚洲同行业最大的企业。永昌食品公司投资1·2亿元新上了30万吨饲料、蔬菜精深加工等项目,正朝着全国行业三甲的目标迈进。
依靠招商引资,仅近两年昌乐县就有3万多名农民从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黄土地上解放出来,成为新型产业工人。
经营城市:新理念破解老难题
2001年春天,经营城市的新理念给昌乐人带来了新思维,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大投入。经营城市之前,昌乐城市建设年投入仅几百万元,而经营城市仅一年多的时间,昌乐县城市基础建设投入已达5个多亿,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既没用政府财政投资,又无需政府举债经营,相反政府还大获其益。昌乐县用市场理念、市场眼光、市场手段成功破解了城市建设投资不足、发展滞后的“老大难”。
昌乐县决策者认识到:过去土地使用采取无偿划拨,矿产资源乱开滥采,本应属于政府的收益白白流失,由政府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和矿业权市场已势在必行。为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县里开展了清理清查违法用地、违法建设、违法房产为主要内容的“三清理”活动,使1200多亩闲置土地纳入了政府储备,实现了土地的升值。同时,通过对矿业权市场全面清理整顿,建立健全了管理制度,理顺了开采秩序,培育了良好的矿业权市场,保证了矿产资源招标拍卖的顺利实施。去年6月22日,潍坊市土地使用权拍卖第一槌在昌乐成功敲响后,昌乐县本着公开、公平的原则,又成功地组织了公用设施广告发布权、公交线路经营权、砂矿资源开发权、商业步行街商住楼、企业产权转让等竞标拍卖活动。经营城市过程中的一系列拍卖尝试,让政府获取了丰厚的回报,去年以来,昌乐县实现土地和矿产资源收益1亿多元。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特殊商品”意识、“多元发展”意识、“借力发展”意识的逐步确立,昌乐县以此为经营城市的切入点,大胆地向观念要资金。县委西侧污水沟,常年散发着臭气,令人苦不堪言。县里多次打算改造,都因资金缺口太大而搁浅。去年,县里公开拍卖经营权、开发权、使用权,由开发商将污水沟覆盖后建设高标准别墅楼,今年底工程即可完工。整个过程,政府不仅没投一分钱,而且收益38万元。今年县里又创新思路,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市场化轨道,启动社会资金创办学校,引进一公司投资4亿元,建设新昌乐二中、新城商城、教师公寓及居住组团、北三里村改造“四位一体”工程项目。
昌乐人用他们的市场眼,不仅看到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技术性,而且看到了极易被人忽视的城市规划的财富功能。县里聘请国内一流的同济大学规划设计专家,对城区规划进行了高档次修编,拉起了县城区的大框架,一座28平方公里的昌乐新城正与22平方公里的昌乐旧城对接。为解决旧城和新城发展的“瓶颈”,县里又规划了新昌路、东肖路、西外环路三个铁路立交桥,由铁路部门出资和外商垫资建设,并规划建设了新城区八纵五横29公里道路,从而构筑起城区的道路网体系。旧城区改造重点规划建设市场、公共绿地、小区网点和公益事业。利用二中原操场改建的2·8万平方米副食品批发市场,今年底全部建成后,路边商店全部进场经营,政府不投一分钱建商城,又可实现纯收入1000多万元。温州客商投资8000万元的温州商城已全部建成,销售火爆。即将全面竣工的商业步行街经三轮拍卖,已有近二分之一的商住房被商家高价竞买。
深化经营城市,加快城市化进程是昌乐县委、县政府在新世纪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到2010年,基本形成职能分工明确、空间布局合理、等级规模有序、设施配套齐全的城镇体系,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为了这一目标,昌乐人正积极实施城市化战略,突出城市带动作用,按照“县城—卫星镇—中心镇—重点镇—次级镇”梯级辐射、各具特色、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发展之路,加快昌乐的城市化进程。
农业现代化:老产业实现新飞跃
去年10月初,当参加全国农业产业化现场经验交流会的代表,踏入素有“西瓜之乡”之称的山东省昌乐县时,立即被一望无际的银色海洋和几十种脆甜可口的西瓜震撼、陶醉了。会议结束后,全国近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考察团纷至沓来,亲身感受到了昌乐农业掀起的“绿色风暴”。
没有特色,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效益。基于这一认识,昌乐县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农产品,按照“好的多起来,多的好起来”的思路,围绕种植业、养殖业的“两业升级”,狠抓了“三压缩、三优化”,即压缩粮田面积、压缩低效作物、压缩低值畜禽产品,优化农产品品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在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基础上,重点提高科技含量,实现了由数量效益型到质量效益型的转变。目前,全县发展高效、创汇经济作物62万亩,其中瓜菜40万亩,成为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重要产业;肉鸭、肉鸡养殖形成了一批养殖小区和专业村、专业户;桑蚕形成6万亩的种植规模,奶牛存栏量已达3600多头。在集中培植全县农业主导产业,形成强项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同时,昌乐县还注意引导和鼓励各镇从实际出发,唱“拿手戏”,打优势仗,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培植了一批地方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形成了“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大棚西瓜、无籽西瓜、芋头、芦笋、大姜、芦荟等特色产业已形成了规模效应。昌乐西瓜有“天上甘露美,昌乐西瓜甜”之说,多次在全省、全国的西瓜评比中摘金夺银,是全国西瓜家族中的第一个“绿色食品”。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西瓜第一镇”的尧沟镇,4万亩耕地全部实现了大棚保护栽培,这里生产的西瓜个头匀称,瓤沙皮薄,更兼具滋补功效和“早、大、甜”特点,清代就曾作为珍品进贡朝廷,还摆上了国宴招待外宾,并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我国港澳等地。
农产品加工出口,是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经济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是入世后我国农业参与竞争的优势所在。昌乐县把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内资、外资一起上,大、中、小项目一起上,现已建成各类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87家,带动农户6·8万户,农产品出口到日、韩、欧美、俄罗斯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4600多万美元。为把龙头做大、做强,昌乐县按照“集中培植大型骨干龙头,放手发展各类中小龙头”的思路,围绕肉鸡、肉鸭、蔬菜、奶牛、粮食等优势产业,集中力量大力培植。其中,以乐港公司、永昌公司为龙头的肉鸭、肉鸡加工已成为全县农产品加工的拳头项目,并在国内外市场上形成了较强的影响力。蔬菜加工企业全县已发展到45家,凯盛公司、永强公司、惠尧食品公司等企业年加工能力都在5000吨以上。昌乐县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福龙牧业、依山牧场、民生奶牛等乳制品加工龙头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加工规模。通过集中培植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生产基地,全县按照“市场+基地+农户”模式,已初步形成了肉鸭加工、肉鸡加工、蔬菜加工、乳制品加工、粉条加工等7条农业产业化链条。这些户业链外联国际市场,内联基地农户,像一座座桥梁,使昌乐农业与国内、国际市场实现了有效对接。
农业领域的竞争,其核心是科技的竞争。昌乐县坚持把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作为根本措施来抓,重点实施了以良种良法引进、科技示范推广、实用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兴农“三项工程”。围绕实用技术培训,昌乐县在广大农民中开展了学历教育、“绿色证书”培训、科技知识短训等教育培训活动,目前全县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了1—2项实用技术,6000余人拿到了“绿色证书”。全县先后引进农业新品种200多个,引进推广工厂化育苗、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立体种植等农业新技术150多项,全县主要农产品的良种化水平达到98%以上。昌乐县还积极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全国1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横向联合,建立了试验示范基地100多处。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聘请了山农大7名在学科领域有影响的教授,担任科技副县长和科技顾问,引进各类急需人才300多名,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在昌乐,高产优质栽培、立体栽培、无土栽培、节水灌溉、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以及组培快繁、生物化控、胚胎移植等生物工程技术与优新品种配套应用,改变了传统种养、管理模式,使农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蔬菜生产不仅可以跨季节、反季节栽培,而且一季变多季,更重要的是蔬菜的内外品质达到了国际标准,实现了与国际市场的对接。走进荣兰路农业高新技术走廊中的尧沟镇、昌乐镇和朱刘镇的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恍若置身蔬菜生产的“联合国”,20多个国家的300多个优质新品种,争奇斗艳,比香竞美。单是西红柿,就有彩球西红柿、红香蕉西红柿、绿萍西红柿、樱桃西红柿等十几种。他们引进开发的脱毒组培、大棚滴灌、生物病虫害防治等国内外先进生产、管理技术,更是令人大开眼界,让人体验到科技的魅力。
农业标准化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是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绿卡",是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昌乐县在搞好宣传、规划的基础上,围绕建立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评价体系的目标要求,参照国际通行标准先后制定了西瓜、甜瓜、圆葱、大姜、芋头、蔬菜、果品、畜禽等多种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标准,推行了以统一用药标准、统一用肥标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检测标准、统一加工标准为主要内容的“五统一”操作规范,使昌乐县的瓜菜、肉鸡肉鸭、黄烟、桑蚕等重点产业和产品,从产前的生产资料供应、生态环境治理,到产中的施肥、用药、病虫害防治等每一个生产环节,直至产后的分级、加工、质量检测等都有规律可循,初步形成了一整套比较成熟的标准规范。同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检测监督,分别在农业局和畜牧局设立瓜菜、果品和畜禽为主的质量检测中心,在全县15个镇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点,对外销农产品进行严格的检验。制定出台了“关于蔬菜、畜禽生产标准化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督体系的意见”,加强对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的生产、经营和使用监督管理,搞好检测监督服务网络和病虫害测报系统建设,实现了农产品从生产环境到消费市场的全程控制。全县确定了13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建立了27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和基地,走以点带面的路子。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了对名优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尧沟乐宝西瓜、唐吾无籽西瓜、白塔芋头、德盛粉条已通过商标注册,昌乐西瓜已通过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和山东省无公害产品认证,尧沟西瓜、茄子、蕃茄、辣椒、黄瓜和永昌公司的肉鸡产品被批准使用国家无公害食品标志,乐港、永昌等5家企业通过了ISO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市场影响力、竞争力明显提高,拓展了发展空间。
调整结构、培植龙头、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为昌乐农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昌乐农业正沿着现代化的康庄大道,阔步向前。
节会做媒:打造昌乐特色品牌
9月9日,昌乐县在人民大会堂成功举行首届中国(昌乐)国际宝石节新闻发布会,这是该县继6月21日成功举行香港新闻发布会后又一次为即将举办的宝石节造势。
昌乐县蓝宝石矿是我国储量最大、品位最高的蓝宝石矿床,具有颗粒大、颜色纯、易开采、特异宝石多等特点。自1987年发现以来,昌乐县的宝石加工业历经出售毛料、半成品加工、首饰镶嵌等发展阶段,形成了从开采、加工到销售的一整套产业体系。目前全县从事宝石开采、加工、营销的人员达4万余人,其中珠宝加工企业250多家,年加工宝石600万克拉,首饰400万枚,成为国内仅次于深圳、上海的第三大珠宝、首饰加工批发中心。但是,由于整个产业缺乏宏观规划和规范管理,产品知名度低、加工工艺低、低价恶性竞争以及质量参差不齐等痼疾一度制约了昌乐宝石加工业的健康发展,造成整个产业毛料流失、效益下滑、产业萎缩。
怎样才能将蓝宝石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昌乐县确立了打响“宝石牌”,加速产业膨胀升级,把昌乐由宝石产地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珠宝交易中心,并以此带动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针对珠宝业管理混乱、竞争无序的问题,县里成立了珠宝行业管理领导小组,制定了珠宝业管理规范,对无证经营、制假售假、恶意竞争等行为依法进行清理整顿,查处违规珠宝业户30余家,维护了广大珠宝业户的正当权益,规范了珠宝交易秩序。县里还从加强和改进对珠宝加工业的服务水平出发,发起组建了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山东天蓝珠宝首饰有限公司,注册了“天蓝”商标,改变了以前缺少龙头企业和知名商标的局面。天蓝公司统一为入股珠宝业户提供技术培训、生产许可证、产品商标、质量检测等一系列服务,形成了攥起拳头打市场的强势,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针对昌乐宝石加工业知名度低的问题,县里积极开展工作,经国家工商局的批准,使昌乐拥有了全国首家冠国家级名称的珠宝交易市场—中国宝石城,确立了昌乐在国内珠宝市场的地位。为叫响中国宝石城这一品牌,昌乐县面向全国征集中国宝石城标志和广告语,并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了集中宣传,收到了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为加快昌乐向国际性珠宝首饰集散地的迈进,让昌乐宝石产业真正叫响国际市场,昌乐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年10月2日至6日,举办首届中国(昌乐)国际宝石节,利用旅游黄金周的有利时机,开展珠宝交易、探宝旅游、招商引资等活动,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同行业的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资金,加速昌乐珠宝业的膨胀,并以此推动珠宝业向国际化、高水平、大市场方向发展。为确保首届中国(昌乐)国际宝石节的成功举办,昌乐县投资1500万元,规划建设了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中华宝玉石博物馆,加快了五图宝石采矿区、方山探宝、古火山群等旅游景点的开发,积极筹备宝玉石博览会、珠宝产业研讨会、经贸洽谈会、大型歌舞晚会等文娱活动。该县在北京、香港举办了新闻发布会,先后邀请到国内外参展客商500多家。届时,中国宝石城—昌乐将成为万众瞩目的亮点。
展望发展前景,昌乐60万人民豪情满怀。“投资昌乐,收获明天”不仅是他们的期待,更是他们的郑重承诺。勤劳、朴实的昌乐人民愿以宝石为媒,广交四海朋友。热诚欢迎海内外有志人士光临昌乐,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创美好的明天!
郭曙光 任瑞成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网上购买3分钟开通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