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宁9月29日电(记者邓苏勇石新荣)46岁的农妇蒙美清曾经是当地有名的“接生婆”,但最近却在与卫
生院的“竞争”中失业了。
蒙美清生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平果县海城乡新民村。周围几个村近十年出生的婴儿都是经她双手接生的。接生婆行业
吃香时,她每接生一个婴儿,不仅能吃上一顿好饭,收到猪肉、红包,还会受到婴儿全家的感激。
这位没读完初中的农妇说:“那时,人们只相信我。”但最近一两年都没有人来请她了。
自古以来,中国城乡受落后生育观影响及医疗卫生条件限制,绝大多数产妇选择在家里生产,请年长的妇女帮助接生
婴儿。这些妇女逐渐成为“专业接生婆”。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卫生意识的提高,接生婆在城镇“失去了市场”。但在不少农村,婴
儿出生仍然靠接生婆。
长期从事卫生工作的江平解释说,在农村,外出分娩“不吉利”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同时,卫生院技术、设备不足
及农村交通不便也是重要原因。
绝大多数接生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只凭经验接生。在农村,因接生婆处置不当而造成孕产妇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
“这也是以前中国孕产妇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卫生部官员傅卫说,“广大妇女儿童的健康及生命权益无法保证。
”
1992年,中国颁布了首部关于妇女权益的基本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台了《母婴保健
法》,为保障妇女、儿童基本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近年来,为了保障母婴的安全,中国政府每年拨出专款,逐步建立、完善妇幼保健院和乡镇卫生院。目前,妇幼卫生
保健系统几乎覆盖了中国所有乡镇,各乡镇卫生院均增添了接生设备等硬件,并配备了专职护士。
同时,卫生、妇联、学校等部门举办各种形式的孕妇安全分娩讲座和培训班,利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向孕妇传
播卫生保健知识,引导孕妇住院分娩。
“分娩到医院,母子都平安”;“生孩子两条命,医生最好在身边”。在贵州省织金县后寨乡的农家院墙上,石灰涮
写的宣传标语不时跃进眼帘。
在务安村,“准妈妈”陈晓清正在接受孕前检查。乡卫生院一年前就前往陈家宣传住院分娩,怀孕后又对她进行了5
次例行检查。
陈晓清抚摸着大肚子告诉记者,下个月,她就住到卫生院去了。“这比请接生婆踏实多了。”
后寨乡卫生院院长孟寿乐说,住院分娩花费并不多,而且这些年农民收入有了提高,不再为住院费、接生费发愁。
据卫生部统计,中国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已由1990年的51%提高到2000年的76%,平均每年上升2个多百
分点;孕产妇死亡率则从1995年的62/10万降低到2000年的53/10万,平均每年下降近2/10万。
孕产妇死亡率的降低促进了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2001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1.8岁,是解放前35
岁的两倍。中国已进入世界“长寿国家”的行列。
社会学家李甫春说:“存在了上千年的接生婆今天在中国基本‘失业’,这是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完)
每月2元享用15兆邮箱 优惠价格就剩最后几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