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宁波9月29日电(记者郑黎战艳)9月,中国沿海一年一度的休渔期结束,而出海的渔民和渔船数量,都比
以前少了。
随着中日、中韩、中越渔业协定的签定,各国都对进入各自专属经济区管理水域的渔船数量作出了限制。中国数百万
渔民开始了新的抉择。
据了解,仅2001年6月30日正式实施的《中韩渔业协定》,就使浙江省外海捕捞渔船进入韩国管辖水域、韩方
一侧过渡水域作业的规模减少到原来的10%左右,而这里曾长期是中国第一捕鱼大省浙江的传统渔场。
农业部副部长齐景发说:“海洋是全人类的海洋。国际渔业协议的签定,表明中国对保护全球海洋资源、促进世界渔
业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了负责任的态度。”
渔业资源的紧张,在20世纪90年代便呈现了。浙江象山石浦港是全国四大渔港之一,石浦“船老大”林胜利说,
80年代初,一网能打上几万斤,有时十几万斤的也有。但90年代中期以后,仅能打上两三千斤,有时甚至是空网。
南海的情况也不乐观。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比较常见的池鱼汛、黄花汛、牙带汛、赤鱼汛等大型渔汛,如今都不见了
。赤鱼、三黎、曹白鳘鱼等几乎绝迹。专家认为,不出几年,南海渔区许多经济鱼类都可能重蹈东海大黄鱼消亡的覆辙。
“持续数十年的过度捕捞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象山渔政站站长陈生荣解释说。据农业部提供的资料,2000
年中国在南海海域捕捞量超过300万吨,而一年当中同一海域海洋鱼类的增长量仅为200万吨左右。
近海无鱼了,便不得不去外海。有一段时间,中国渔民甚至远去4000海里之外的马绍尔群岛海域打鱼,国际渔业
纠纷的隐患由此而潜伏。陈生荣说,“长远之道,还是要保护和恢复资源。”
象山县的“船老大”吴国梁对新华社记者说:“国际渔业协议签订后,虽然捕鱼少了,但大家都自觉遵守。因为,我
们已经懂得,保护海洋资源是没有国界的。”
象山的渔民们较早地意识到了保护资源的重要性。中国在南海、东海和黄海实行两到三个月的休渔制,最早便是来自
象山渔民的倡仪。
除了支持休渔和国际渔业协议,象山渔民还开始实施“蓝色自愿者行动”,提出口号:“善待海洋,就是善待自己。
”这些渔民结队北上南下,到全国各个渔区去宣传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性,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蓝色自愿者”行动的发起人之一林胜利说:“我们去外海面打渔,对日本渔民的观念感到很吃惊。80年代,他们
也用拖网船,但90年代,便不用了。而且,他们从不把废物废水投放到海里。”
“蓝色自愿者”的规模越来越大,如今已有上万人参加,今年9月,在中国开渔节之际,正式成立为常设机构,是中
国第一个保护海洋生态的非政府组织。
中国渔民的行动已引起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加拿大、韩国、日本等国的渔民均来到象山,与当地渔民一起宣
誓保护海洋。
象山县委书记肖培生说:“总之,单靠捕捞,单靠向大海索取,是不行了。渔业一定要转业转产。”
目前,在县委县政府的指导下,象山严格控制捕捞强度,更多的渔民从事起了网箱养殖,搞渔工贸一体化,搞休闲渔
业,尤其是发展海洋旅游业,大大拓展海洋经济的概念,增加了收入。
“渔民并不落后,他们是最有创造力的。”肖培生说。(完)
每月2元享用15兆邮箱 优惠价格就剩最后几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