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升机第一次出马 填补海上救助空白
蓝天白云之间,一架S—76C+型搜索救援直升机飞临正在救助巡航中的“沪救捞5号”轮上空,随后以轻盈的姿态降低高度,与救助船开始进行海上立体救助落水人员训练。这期间,只见直升机时而凌空盘旋搜索,时而悬停定位,释放救生器材,在干净利落地按预定要求完成一系列演练项目后,直升机顺利返航。
国庆节前,我国第一支海空救助“飞虎队”——交通部上海海上救助飞行队自2001年 3月成立以来,第一次进行了海上放飞训练。
交通部上海海上救助飞行队是使用直升机从事海上救助的专业队伍,它的出现填补了我国海上救助没有空中救生手段的空白,首次海上训练的成功,标志着我国海上救助向着海空立体救助体系迈出了可喜一步。
温差1℃发现目标 最多一次救起十人
据了解,交通部海上救助飞行队装备的S—76C+型搜索救援直升机,是由美国西科斯基飞机公司制造的。交通部救捞局引进直升机的同时,通过择优引进的方式,组建了我国第一支由直升机驾驶、机务、航务和气象等专业人才组成的海上飞行救助队伍。今年7月,开始对飞行员、救生员和绞车手进行海上搜寻救助操作技能强化训练,2002年8月20日开始陆地放飞,今年国庆前夕首次进行海上训练,目前训练正在紧张进行中。
交通部救助打捞局救助专家告诉记者,这次引进的S—76C+型搜索救援直升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专门用于海上搜寻救助的直升机。当海难事故发生在夜间,搜寻救助目标为海面上的遇险人员时,目标太小很不容易发现,而S—76C+型直升机上安装的强光探照灯,亮度强,能聚光,可以将夜间出事海域照得如同白昼。而红外线前视装置,可以在360度的方位内,在距离3000米外,显示救生筏或者落水的遇险人员,只要人体和海水的温度还能维持1℃以上的温差,人就可以在前视系统上清晰成像显示自己的位置。当救援直升机本身在海上遇险时,安装在直升机上的浮筒可以在飞机接触水面前应急打开,保证机身在海上迫降并漂浮于海面。
交通部救助打捞局的田景先生指着救捞直升机的照片告诉记者,这种机型内部相当宽敞,可以分两层放置两部担架,除了正副驾驶各一名、救生员一名、绞车手一名外,飞机的剩余空间还可以乘坐11人。
1991年8月,热带风暴掀翻了一艘驳船,195人掉进海里,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飞行队正是使用相同S—76C型搜索救援直升机从海里救出了34人,其中一架配有4名机组人员的S—76C型直升机一次出动就营救了10名幸存者。
飞行员训练紧锣密鼓全天候搜救尚待时日
救助直升机属于高科技装备,能够熟练地掌握其驾驶技术和海上救助技术,特别在恶劣的天气海况下实施救助,还需要经过一个复杂长期的训练过程。因此,交通部救捞系统聘请国内外资深的直升机公司帮助组建队伍,培训飞行人员和空、地勤人员。
目前,交通部上海海上救助飞行队已经有2人获得正驾驶资格,2人获得副驾驶资格。但真正能担任起全天候的飞行任务,他们还需要经过5到8年的磨练。
记者从交通部获悉,今年在完成目前进行的搜寻救助训练科目后,海上救助飞行队争取在年内逐步尝试开展80海里以内近海简单气象条件下的搜寻救助训练工作,力争一年后可以承担起辖区内正常气象条件下一定量的海空搜寻救助任务。组建一支成熟的海上救助直升机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交通部救捞局业务处副处长宋修璞告诉记者,争取能在6年后实现24小时待命状态和执行海上紧急救助行动。目前,烟台、厦门、海口的海上救助飞行队组建工作也进入规划中。(本报记者张卉)
每月2元享用15兆邮箱 优惠价格就剩最后几天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