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重庆10月9日电(记者刘刚令伟家陈敏)
今天徒步走瞿塘峡,所以起了个大早。
上午9点,在白帝城下汇集起过峡的队伍。除我们几位记者外,还有奉节航道处的赖书记,白帝城文管所的王大平师
傅。王师傅有多次出入瞿塘峡的经历,对瞿嵣峡的地理、传 说、古迹了如指掌。
王师傅拿着一把镰刀带着我们上了路。爬上草堂河吊桥的西桥头,夔门就闯入眼帘。夔门在瞿塘峡西口,长江东流至
此,紧束成百米宽的河道,南北岸白盐、赤甲两山对峙,拔地而起,恰似天设地造的锁江大门。门内急流如箭,奔腾咆哮,让
人想起杜甫“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的诗句。记者尽管多次见过这道雄关,但再一次看到它,仍心潮似涛,壮阔之气油然
而生。
过索桥,便是古象馆。站在台阶上,周围的山川形势尽入视野。入秋的阳光已不是很烈,天高云淡,周围的风景清晰
得如一张照片。
峡口北岸的白帝城,从这个角度看起来成了个极平常的小山包,绿树丛中点缀些粉墙青瓦。然而,在中国历史上,这
是一个谁也无法怱视的地方。三国时刘备兵败夷陵、托孤诸葛亮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历史上,古人多次筑城于此,白帝城三
度成为古夔路、夔州、夔府的治所。最近的考古发掘,还在此发现了一个5平方公里的城池。
在中国文学史上,极难找到白帝城这样的地方。中国两大律诗的经典之作,都写于此。李白在此写下了七绝《早发白
帝城》;杜甫到奉节避乱时,先居于白帝城下的西阁,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其中有著名的《登高》,今天“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已成千古绝唱。
再往前走,是赤甲楼,楼前有一古炮。听工作人员讲,古炮原来就有。古时夔门是一个重要的军事要塞,也是一个重
要的税关。至今在峡口的北岸还有两根铁柱,上面有“……大将军徐……”的字样。考证表明,此柱为南宋景定年间守将徐宗
武所铸,南北各两根。当年,两条铁链横锁大江拦阻敌方战船,使峡口成为著名的夔关。
王大平告诉我们,我们走的线路,基本上是古代瞿塘峡古栈道的位置。从赤甲楼往前,基本还保持原貌的古栈道蜿蜒
前行。瞿塘峡的古栈道在许多史书上都有记载。昨晩翻看《奉节县志》,上面记载:东起夔门,西至白鸽背,全长8公里,清
道光三年建白鸽背一段,光绪十五年,夔州知府汪鉴筹款开凿风箱峡至西边峡口一段。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在坚硬的绝壁上
开凿1米多宽的栈道,其难度可想而知。如今,岩壁上斑斑钎痕还清晰可见。
随行的航道处赖书记指着埋在路边的一块石头叫我们看。这块青石叫纤夫石,是古代纤夫挽纤绳的地方。仔细看,果
然还有半寸深的勒痕,足见当年人力抗风浪的艰难。据说,没有栈道时,进峡的船全靠篙、桨,如此说来拉纤也算是一种进步
。赖书记是船长出身,常年在峡江上风里来雨里去,熟悉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据他介绍,瞿塘峡是峡江最险的航段之一,航道
狭窄,水流紊乱。其中的石板夹枯水季节只有50多米宽,是峡江最窄的江段。中洪水时这段航道属控制河段,只能单向行驶
。他告诉我们,三峡蓄水后,航道受益最大。瞿塘峡水位升高约100米,水流将变缓。
栈道远不是我们想像的那样狭窄,几处最险要的地段,也有1米多宽,最宽的有2米以上,只是走的人少,杂草丛生
。这时,我们才明白王师傅带镰刀的用意。
徒步走瞿塘峡的最大好处是可以看得仔细。清代张问陶有诗曰:“纵有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
走了1个小时后,就到了风箱峡。风箱峡得名于北岸岩隙上5口陈放在两根横木上的深褐色长形木匣,状如铁匠用的
风箱。经考古学家鉴定,风箱其实是2000多年前的巴人悬棺。
悬棺旁还有一个溶洞,当地人称其为七道门。洞前有一个几十平方米的平坝。王师傅告诉我们,这几年徒步瞿塘峡的
人越来越多,旅游部门就将这个相对宽敞的地方整修了一下,还修了几个水池,使“背包族”可在这里支帐篷、野饮。
从七道门向东望,是瞿塘峡最美的一段。两岸青山相对,形成的景深极富层次感,阳光泄在植被葱茏的悬崖上,浅浅
的勾出一道道光影,呈V形排向远方。江中浮光跃金,一片灿烂,引起我们一行人连连惊叹,大家纷纷取出相机,一阵狂拍。
王大平给我们介绍,明年三峡蓄水后,这一带将被淹没,那时想徒步瞿塘峡就难了。这一路,有关淹没的话题就没少
。对岸的山坡上,每隔一段就有135米、175米字样的水位线牌。海拔135米是明年蓄水的水位线,175米则是成库
后的最终蓄水高度。我们仔细观察,觉得135水位对峡中的景观基本没有影响。海拔175米水位,夔门处被淹约1/4,
峡中水位抬升100余米,峡幽谷深的感觉有所减弱。两岸江水冲刷出的各种形态的石头,也将被全部淹没。当然,也会出现
一些新的景像,峡口就会变成一个湖面,白帝城今后会变成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屿。
风箱峡再往前走,路更险,其中有一段完全靠人工凿进石壁,形成一个老虎口。这段路的下面就是瞿塘峡的另一险要
之处北黑石和南黑石。南北两道黑色的石梁伸向江中,留下一个豁口,南边形成一个泡漩,北边形成三个连续的锁喉漩窝。赖
书记称,过往船只进出这里得非常小心。
过了一个叫干沟子的涧,路稍平坦一些,但各种灌木几乎把路“淹没”了,其中多为当地人称为黄腊丁的三峡红叶。
瞿塘峡的红叶是很有名的,每年11月份,一片一片的顺铺在山上,远观如一片片轻抹的红云。
12点30分,我们走到了峡的另一端白鸽背信号台,正好走了3个半小时。
20世纪80年代,以白鸽背信号台为背景,拍了著名的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如今这里有4名员工,全是老信
号工的后代。这里是峡江比较艰苦的信号台,没有电,买一次菜要半天,吃水要到长江里去挑,一次得1个小时。就这样,他
们还经常无偿地给步行者提供开水,有时还请他们吃饭。
船行约40分钟,我们到达巫山县移民新城。秀丽的巫峡又张开臂膀拥抱着我们。真奇怪,这时候倒是一点儿不觉得
累。(完)
每月2元享用15兆邮箱 优惠价格就剩最后几天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