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崔士鑫
36年前,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的事迹传遍神州大地,焦裕禄成为中国人民心中一个不朽的形象。
这一年,焦跃进年仅6岁。他只知道,那个疼爱他的人去了,还不知道父亲对他的人生 意味着什么。
30多年后,这个当年不谙世事的小男孩,走上了与父亲极为相似的岗位。作为河南杞县人民政府的县长,虽然环境与父亲在任时已有很大不同,但他在改革开放的大潮里,却仍然走出了一条与父亲相似的闪光的人生轨迹。
因为,在他的眼前,有一个永不消失的背影;在他的心中,父亲,是一盏照亮人生旅途的明灯。
“当年父亲带领群众治穷,现在我带领群众致富。尽管时代不一样,但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在兰考,焦裕禄以种泡桐而出名。有趣的是,在采访中,常听到杞县的农民亲切地称焦跃进“大蒜县长”。
杞县大蒜,个大皮白,已有多年的种植历史,但形不成规模,没有市场。
2000年10月30日傍晚,忙碌了一天的焦跃进回到办公室,看到桌上放着一份传真电报,是全国农产品产销见面会将于11月8日在北京举办的邀请函。
刚任县长不到一年的焦跃进思绪万千:杞县农业结构调整搞了好几年,农民就是增产不增收,国内外市场上没有一个叫得响的产品。来杞县后,下基层、入农户,常看到一些农民面对市场大潮的冲击显得疲惫和无奈,常听到群众对基层干部光指挥不服务的埋怨声……他越想越坐不住,此时已是夜里十点钟,他通知有关局、厂的负责人迅速到他的办公室开会。
“咱一个小县的东西,在北京卖得出去吗?”有人怀疑。
“市场经济条件下,不为农民找市场,这是政府的失职呀!我们每一个干部都要当好群众的服务员、信息员、销售员。”焦跃进有些激动,“我们此次去北京参加展销会,就是到北京闯一闯,探一探门路,让北京市民知道咱县的农产品。”
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焦跃进带领3个乡党委书记和3个企业的厂长、经理登上了北行的列车。8日晚上,赶了一天一夜路的焦跃进无暇欣赏北京的夜景,匆匆忙忙赶到展销会现场。经过近两小时紧张工作,个大皮白的大蒜、味道鲜美的香菇、久负盛名的杞国酱菜等特产被摆上展台。
11月9日,展厅内人流如潮,各地商家纷纷亮出自己的促销绝招,向首都市民展示自己的农产品。焦跃进亲自当起了“推销员”,热情地向前来咨询、购物的顾客介绍杞县的农产品。
当记者们听说焦跃进是焦裕禄的儿子时,争先恐后地进行采访,100多家新闻媒体相继报道了“焦裕禄的儿子在北京卖大蒜”的消息,杞县的农副产品一时成了北京市民的抢手货。
“杞县大蒜”很快有了名气。焦跃进又提出“大蒜兴县”战略,大蒜种植面积发展到45万亩,并相继建成了10万亩的无公害大蒜生产基地、蒜片加工企业86家、冷库230多座,使杞县一跃成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大蒜生产出口基地县。2001年,焦跃进被评为“中国果菜产业十大杰出人物”。
“‘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父亲的话激励着我,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党员干部的期望。”
焦跃进到杞县不久,杞县遭受了多年不遇的雪灾。近千座塑料大棚里的蔬菜全部冻死,70万亩庄稼受灾。
朔风怒啸、大雪漫卷,焦跃进的耳边响起了父亲的话:“当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共产党员要出现在群众面前。”大年前夕,他带着民政局等部门的负责同志,踩着积雪,顶着寒风,深一脚、浅一脚来到受灾最严重的西寨乡乔集村。
老党员张凤祥听说是新到任的焦县长来了,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拉着他的手久久不愿撒开:“天还下着大雪,您还惦着俺……”焦跃进说:“您是老党员,给集体做了不少贡献,来给您拜个早年是应该的。”焦跃进又来到村民黄桂荣老人黑暗的屋子里,掀开锅盖看了看里面的食物,又到床前摸了摸老人的被子,关切地问老人冷不冷,给他送上200元钱、一床棉被和50公斤面粉。老人望着焦跃进身上的雪花,两眼湿润了……
在党委、政府的关怀下,杞县百万群众没有因为雪灾影响春节的生活。正月十四,十余万群众聚集在杞县金城大道,吹唢呐、唱大戏……欢度他们灾后的第一个元宵佳节。这时,焦跃进心里感到热乎乎的。
焦跃进有句口头禅:“工作要干好,必须往下跑。群众情绪咋样?生产有啥问题?不下去,你啥也不知道。”焦跃进下基层检查工作很少听汇报,直接进村入户,了解第一手材料,遇到问题,现场办公,立即解决。3年多来,焦跃进走遍了全县乡乡村村、企业车间,帮群众解决了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具体问题,群众深有感触地说:“他真像当年的焦裕禄书记!”
“我始终感到父亲那双慈爱的眼每时每刻都在关注着我,给我压力,给我动力。我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绝不能给他老人家脸上抹黑。”
在焦跃进的影集里,有他和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合影,也有和中央各部委、省委领导同志的合影。然而,焦跃进从不因此而骄傲———他把父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自己做官、做人的准则,把领导的关怀作为工作的动力,对自己从严要求,不搞特殊。
他的母亲常常告诫他:“干好工作你是焦裕禄的儿子,干不好工作你也是焦裕禄的儿子,但只有干好工作你才不愧是焦裕禄的儿子!”从下乡当生产队长,到回兰考当老师,又到乡里当乡长、乡党委书记,他在基层摸爬滚打了20多年。如今职位高了,地位变了,但他对自己的要求一刻也没变。
有一次去上海出差,焦跃进要了一个3人间。随行的同志有意见了:上午要和新加坡、澳大利亚的客商谈生意,这有损我们县的形象。于是开了一个套间。等与外商谈完后,焦跃进马上让他们把房退掉,又回到了3人间。为了谈项目,他们一天都没吃好饭,大家想晚上一定要“补偿补偿”,谁知县长领他们上了地摊。焦跃进听到有人抱怨,很动感情地说:“想想我们那些还没脱贫的群众,大鱼大肉能吃得下吗!”
有人劝焦跃进,现在时代变了,经济条件也好了,应该把生活安排舒适些。他说:“父亲在世时,曾因为我们兄弟几个看了一场‘白戏’,把我们狠狠训了一顿。现在虽说是市场经济了,但党员干部对自己的要求不能变。”焦跃进在杞县任职3年多,没为亲朋好友办过一件以权谋私的事。有人认为他太不讲情面,他说:“因为我是焦裕禄的儿子呀!”
记者发稿时获悉:近日,中共河南开封市委已任命焦跃进为杞县县委书记。
不变的是精神(有感而发)
士心
从焦裕禄精神出现至今,已有36年了。36年间,经济和社会环境、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或许会想到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焦裕禄同志生活在今天,他会以怎样的精神状态去工作和生活?
焦跃进给了我们一个对比的机会。
如果时间可以剪辑,我们组织一场焦裕禄与焦跃进两代人的对话,肯定会发现他们思想观念上的差异。他们所努力的现实目标也大不相同:一个是种泡桐,与风沙搏斗;一个是卖大蒜,参与市场竞争。一个是为老百姓的温饱而殚精竭虑;一个是为农民致富而四处奔走。然而,通过他们的事迹,我们又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他们为民、爱民的精神却是息息相通的。这也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只要是真正的人民公仆,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不管客观环境如何变化,一心为民的精神永远不会变,爱民如父母的好作风永远不会变。
与这36年相比,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80多年的历程更加漫长。这期间,党从革命转入建设,从计划经济到改革开放,种种变化不言而喻。然而,纵观历史,党之所以能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关键在于,一方面党能随着形势变化而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另一方面,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实践中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仍然得到了继承并被发扬光大。
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焦裕禄到焦跃进两代公仆的对比,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江泽民同志在“五三一”讲话中所提出的重要论断: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焦裕禄与焦跃进两代人的事迹,正是这种变与不变辩证关系的最好说明。
《人民日报》(2002年10月10日第十版)
每月2元享用15兆邮箱 优惠价格就剩最后几天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