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来,由于美国就“武器核查”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的问题引起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攀升,
到2002年9月末,油价再次上行至30美元/桶的高位。由此,中国的石油安全问题又一次引起了人们的普遍担心。
毫无疑问,石油是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式最敏感的战略物资,伊拉克所处的中东地区是关系多方面石油利益的最敏感
地区。美伊之间的战争危机肯定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国际市场 的油价。但对中国来说,没必要夸大这种短期危机的影响。
在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由于后备资源严重不足,长期看,大量依靠进口是一个已成定局的事实。目前我国石油产量约
为1.6亿吨,一般预测,2010年时中国石油需求中有超过一半的部分将依靠进口,进口量将达1.6亿至1.8亿吨;
2020年时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可能将达3亿吨。显然,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的利益和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
但应当强调的是,影响国际油价的最根本因素并非是“美伊开战”,而是西方大国和国际大资本对油价的操纵。
在过去几年中,1999年1月国际原油价格跌破10美元/桶,2000年10月的价格涨到36美元/桶,2001
年11月跌落到18美元/桶,最近重新上涨至30美元/桶。但在这样一个连续暴跌、暴涨的四年时间中,尽管存在着世界
经济增速的变化,但实物层面的原油供求关系并没有出现重大变化,总体始终维持着供求平衡、供略大于求的格局。也就是说
,并不存在严重的石油短缺问题。过去和现在,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都是西方大国以及国际资本集团操纵市场的垄断行为、投
机行为所致。
我国股市中有个股民们很熟悉的说法,叫做“借题材拉升”。“美伊开战”其实不过是国际油市的“庄家”们拉升油
价的“题材”。我们记忆犹新的是,2000年第三季度,在国际油价达到35美元以上的空前高位时,国际舆论中“危机”
的声音甚嚣尘上。美国人说由于那年冬天特别冷,所以美国都要动用战略储备了。日本人说他们也要增加实物储备量以应对短
缺了。欧洲人更是把卡车司机、渔民抗议油价上涨的电视画面起劲地演给人们看。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声音都是“油托”打
算蒙着没经验的需求国进场“接单”的。此后国际油价一路下滑到2001年11月的18美元/桶。
过去几年来国际油价巨幅波动的实质是西方大国在力图利用市场化手段争夺资源控制权。一个基本判断是,中国石油
安全的最大风险仍是市场化的价格风险,而不是国际政治、军事危机导致的风险。陈淮
每月2元享用15兆邮箱 优惠价格就剩最后几天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