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气预报 新闻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与时俱进看神州:上海晨曲的“变奏”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0月14日10:57 新华网

  新华网上海10月14日电

  对于上海来说,早晨是这个城市华彩乐章中一段富有激情的序曲。

  年复一年,上海的早晨似乎都是一样的热闹、一样的紧张。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善,上海的晨 曲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奏”。

  从泡饭到“洋快餐”

  记者俞丽虹报道:十几年前还不知道“汉堡包”为何物的汤国俊老伯,如今却习惯了陪着小孙子在麦当劳快餐店享用 “洋早餐”。

  “一个汉堡包加一杯奶茶,虽然价格稍微贵了点,但这样的早餐有营养而且很卫生。”这家位于上海城西金沙江路的 麦当劳快餐店早晨7点便开门营业,早市生意虽不及中午和晚上火爆,可络绎不绝的“上课族”、“上班族”仍然让工作人员 忙碌不已。

  曾几何时,“泡饭”作为节俭生活的标志之一,曾是绝大多数上海人早餐的“主角”。所谓“泡饭”,就是把前一天 晚餐所剩余的米饭加水煮开,并佐以廉价的酱菜、腐乳等。几十年来,许多上海家庭的早餐就是在煤炉烟熏、锅碗碰撞中匆忙 度过的。

  1997年和1998年,上海市政府连续两年把建设100家大众化早点供应点和30家大众化早点制作中心作为 当年的实事工程来抓。时至今日,上海早餐市场无论品种还是经营企业都已大大增加,越来越多的上海市民走出家门吃早餐。 “新亚大包”、“永和豆浆”、“丰裕生煎”、“金师傅馄饨”……数十个品牌的中式早点深受中老年消费者青睐;麦当劳、 肯德基等“洋早餐”则是年轻人和孩子们的最爱。此外,全市星罗棋布的2000多家24小时营业便利店,也大多兼售各种 早点。

  营养学家傅善来分析说,合理的早餐应该干、湿搭配,并摄入一定量的淀粉。从“在家烧泡饭”到“进店吃早餐”, 从填饱肚子到讲究营养,小小一顿早餐折射出上海市民健康观念和消费观念的变化。记者从沪上中式快餐业龙头“新亚大包” 公司了解到,“新亚大包”平均每天的营业额为60万元左右,其中早餐份额占到近四成。

  有车族的遗憾

  记者潘清报道:自从3个月前成了“有车族”,周军每天早晨都开着自己心爱的“坐骑”,从浦东塘桥的家到位于淮 海路的一幢写字楼上班。从南浦大桥过江,转上内环线再走南北高架,只需花费20多分钟时间。

  和许多上海市民一样,周军对上海早晨的出行难颇有体会。以前住在市中心,到公司的距离比现在近得多,可花在路 上的时间却长了好几倍。“直线距离不过几公里,可要转三辆车。上班高峰时,巨龙车每停一个站就要耽搁好长时间,为什么 ?急着上班的人谁也不愿意等下班车,大家都在车门口吊着。”周军说他有一次站在车门口,被下车的人流挤得跌在地上,直 到现在膝盖上还有个疤。

  上个世纪90年代,上海下决心改善城市交通环境。周军亲眼看着内环线、南北高架和延安路高架在上海上空组成了 “申”字型的空中通道,黄浦江上架起了一座又一座大桥,地铁一号线、二号线和轻轨明珠线相继通车。

  “现在出门,可供选择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实在不方便,满街都是出租车,招招手就行了。”一年前,周军在浦东 买了房子。几个月后公司给表现出色的他升职加薪,这让他终于下决心给自己买辆车。虽然开销大了许多,不过按他目前的收 入完全负担得起。最重要的是,有了属于自己的车他可以完成多年的心愿——节假日带着全家到海宁观潮、到阳澄湖品蟹、到 浙西大峡谷探险。

  来自上海交通规划管理部门的消息说,快速度、大容量的轨道交通将成为未来上海城市交通的骨干通道。“十五”期 末,上海轨道交通将形成“十字加环”、多向辐射网络,总长度达200多公里。这意味着4年以后上海市区任意两点之间的 交通耗时将不超过1小时。

  这个消息让周军欣喜中又带一点点遗憾,因为到那时,自己花了10多万买来的车也许真的只在节假日里派派用场了 。

  小小奶瓶“道”早安

  记者李荣报道:“送奶的人”可算是上海起得最早的人。他们每天不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凌晨2时起床、2点半钟 就出门取奶去了。

  今年52岁的桑家华送奶已经送了近10个年头,3000多个“上海的早晨”留在了她的记忆之中。每天随一只只 小小奶瓶,她把一个个无声的“早安”送到了居民的家门口。从这小小奶瓶里,她看到了上海人生活的变化。桑家华记得她刚 开始送奶的那年头,在弄堂里常有居民会凑上来“开她的后门”,打听有没有别人不再续订的奶卡可以转手。那时上海牛奶限 量供应,生了小孩、开了刀,可以照顾订3个月到半年牛奶;36张华侨券可以换一张半年期的奶卡。可如今再没有人“开她 的后门”了,牛奶早已敞开供应,而且因为各种品牌的牛奶竞争激烈,她有时候还要“开开居民的后门”,向他们推销她所经 手的老牌子“光明牛奶”。

  同样是送“光明奶”的51岁的张岳培,感到现在送奶要比15年前他刚开始干这一行时“吃力”得多。现在吃奶的 人家多了,而且不少户人家订了不止一瓶,他手里最多的一户人家订了6瓶。现在牛奶的品种也五花八门,他送的光明奶就有 鲜奶、酸奶、“小房子”奶、学生奶、早餐奶等30多种,要记准那一户订的是哪一种奶,真得费点脑筋。现在奶业竞争在他 的送奶服务上也体现出来:过去是让人排队付奶款,现在是上门收奶费;过去让人到奶亭取奶,要送也只送到底楼的楼道,现 在送奶要送到家门口;过去推着满挤着奶瓶的简陋手推车就上路了,现在要从大冷藏车上取奶,放进自己的保温奶车,再送到 居民家门口的保温奶箱里,一路“冷链”,而且保证最迟早上7点送到。

  上海的早晨,在忙碌的“送奶的人”的眼里,最直接地呈现着它的面貌。马路拓宽了,街灯明亮了。一条条小弄堂改 造成了现代居住小区,一处处老房子改造成了造型各异的新式楼盘。桑家华的送奶车再也没有因为穿不过逼仄的弄堂口而被碰 坏过;她过去为了照明常备在手里的一只电筒,也已经闲置了好多年了。

  钟情“精神早餐”

  记者徐寿松报道:初升的阳光温柔地洒在王新林的脸上。“卖报、卖报,新到的晨报!”他一边两手麻利地解开成捆 的报纸,一摞摞分放到报摊上,一边充满激情地吆喝开来。他脚下的这座城市每天6点钟,便在3000多卖报人的叫卖声中 醒来。

  王新林的报摊摆在一家证券公司附近,一张油漆班驳的书桌上挨个儿叠满24种上海本地和外省市的报纸,还有22 种杂志。“给侬《晨报》”、“这是《申江》”……王新林忙个不停。不到一小时,50张晨报售罄。“我卖报已有10多个 年头了,以前报摊上摆不满,现在是摆不下,报刊品种越来越多;买报的人也越来越多。”王新林说,他一天能卖400多元 ,“这全托上海经济日益发达,人们更加注重学习、消遣的福。”在他的报摊上,严肃的党报、轻松的都市报、权威的财经报 刊都有,年轻的白领、退休的老妪甚至下岗工人都是他的顾客。

  “当然,卖得最好的还是证券类报纸。”王新林回头指指报摊后的证券营业部。像王新林这样的大小报摊在上海有3000 多个,他们每天报刊销售收入多在三五百之间。“生意不错”是大多数卖报者的说法。全国最大的书报刊零售公司东方书报亭 早在4年前就在上海组建,1000多个网点现已散布在全市各街区,销售书报刊达500多种。每个网点的月收入在2到3 万元之间,整个东方书报亭年销售额近2亿元。

  “文化消费既是生产的结果,又是生产的动因。”上海市报刊发行局局长陈麟骅说,仅邮发报刊,上海市民每百人就 拥有59份,平均一个三口之家拥有邮发报刊1.77份,这在全国首屈一指。搞了20多年报刊发行工作的老陈深有感触: 10年前,全上海邮发报刊只有四到五千种,如今已超过7000种,每年要新增二三百个品种;整个邮发报刊消费市场10 年前不过6个亿,如今已突破10亿,加上零售市场,当在13亿左右。

  “民主自由的报刊是反映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面镜子。”在社会学者孙中欣眼里,晨昏中忙碌的报摊折射出这样的信息 :上海是经济的,上海也是精神的;上海是物质的,上海更是文化的。

  买菜不再是“大事”

  记者李荣报道:马当路90多岁的老太太钱肇瑛老是纳闷:为什么儿子每天早晨总不把买菜“当一回事”?有时候实 在忍不住就催促道:“你可以买菜去了,再晚还能买到什么好菜。”儿子总是不紧不慢地回答:“急什么,现在菜场有的是菜 。”

  钱老太太已经好多年没出过家门了,现在菜场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她都不知道。但凭她的老经验,买菜应该是 早晨的“一件大事”,只能赶早不能赶晚,只有想买的菜到了手,这一天的心才放得下来。万一晚了,菜场剩一点“脚脚头” ,这一家人一天吃的菜就有点应付不过来。在她的记忆里,有时菜特别紧张,一清早大家都会到菜场放一只空篮子,权且代表 自己在“排队”。如果空篮子被人踢开了,排队排不进了,心里实在是懊恼非常。

  儿子还是没有听钱老太太的话“赶早”去买菜,但每次拎回的菜篮里,钱老太太叮嘱要买的菜,几乎样样都能买齐。 有时候还能让钱老太太有点意外之喜:天冷了还能吃到丝瓜;黄瓜、蕃茄想什么时候吃都能买到。钱老太太后来也就不说什么 了,她知道自己的老经验有点不合用了。

  在上海,买菜确实已不再是每天早晨的“一件大事”。老人们早上舞完剑、练完操,才三五成群、边说边笑地踱到菜 场,每个摊位前都站一站,比较一番,细细地挑选,因为“现在菜多,有的挑,不像过去捡到篮里就是菜。”年轻夫妻早晨赶 着上班,干脆先不买,等傍晚下班回家时顺路到菜场,照样可以买到菜。再说现在买菜,早已非“菜场一家之天下”,超市的 小包装净菜甚至一些真空包装的熟食,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爱尝鲜的人家,想吃一些说不上名字的洋菜,还非得到一些 外资超市去买不可。过去菜场几乎年年讲的“淡季保供应”之类的老套话,年纪大一点的工作人员可能还有点印象,对刚入行 的年轻人来说,就算详细解释给他们听,大概也总缺少点感性认识。

  马桶的故事

  记者潘清报道:把隔夜的马桶从四楼拎到底楼楼道,再把倒桶阿姨送来的干净马桶从底楼楼道拎到四楼——自从十几 年前嫁到上海老城厢这条叫中王医马弄的小弄堂,金招娣的每个早晨都是这样过的。

  “刚刚来的时候还要苦呢。”金招娣说,从老式公房搬来老城厢住,开始时一点也不习惯。每天早上要拎马桶、倒痰 盂,外地客人在家里过夜,一大早就急急忙忙跑公厕。用煤饼炉做早饭急死人,为了节省时间,隔夜要掏干净炉膛里的煤灰再 加上新煤饼“封炉子”。没有私人电话,单位里或者娘家来电话,公用电话亭的阿姨就在楼底下直着嗓子喊,如果没听见就错 过了。顶顶让人心烦的是老式房子用的是多户合用的老火表,所以不能安空调,亭子间里冬天冷得像冰窟,夏天热得像蒸笼。

  和十几年前相比,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多了。液化气烧饭又快又方便,儿子笃笃定定地吃了早饭再去上学。液化气用完 了,只要打个电话换气站的师傅就扛着气罐上门来了。大火表改装成一家一户的小火表后,家里装上了窗式空调。自从安了电 话,亲戚朋友同事们联络起来也方便了许多。

  “现在只剩马桶痰盂还是块心病,”金招娣一边用清水和毛蚶壳冲洗着马桶一边说。

  上个世纪80年代,全上海大约有100万只马桶。在老城厢这样旧式弄堂组成的地区,拎马桶倒痰盂几乎是每家每 户早晨的“必修课”。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上海对全市的365万平方米危旧房屋进行了改造,大大改善了市民的居 住环境。老城厢数万居民陆续搬迁,住上了煤卫独用的新房,尚未改造的地块也已被列入了规划。

  “听说这条中王医马弄也被列在改造范围里了,”金招娣说她家的马桶可能用不了多长时间了。也许,上海人彻底告 别“马桶时代”的时候快到了。

  从泡饭到煤球炉,从马桶到巨龙车,从小菜篮子到牛奶瓶子,上海的早晨在看似不变的热闹里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勤劳聪明的上海人都希望,这样的变奏永远在继续,当然是越变越红火、越变越舒心。(完)


发表评论】【短信和E-Mail推荐】【关闭窗口

  每月2元享用15兆邮箱 优惠价格就剩最后几天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发表评论:  匿名发表  笔名:   密码:
· 每月只需5元钱 图片铃声随心换!
· 点击此处、即可得到汽车
· 加入新浪短信联盟 有钱一起赚!
· 独家推出34种鸟叫铃声下载!!
· 越洋短信 万里传情
· 爱意撩人之--指间流淌的爱情
头条新闻
(30元/月)
体育新闻
(0.2元/条)
非常笑话
(0.5元/条)
两性学堂
(0.5元/条)
你的手机: 手机密码:   > 快速获取密码
图片  铃声  言语  自写短信  游戏  订阅分类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联通手机购买个人家园,百分百中奖!


鸟叫铃声独家下载
[郭富城] 因爱之名
[许绍洋] 花香
[陈慧珊] 自在
[周杰伦] 半岛铁盒
[郑秀文] 上弦月
更多精彩铃声>>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分 类 信 息
:在职研究生班招生 
   珠江绿洲新鲜生活
   1.6元租涉外办公间
   轻轻松松治糖尿
   购中兴旗舰赠电视
   清凉盛景山间别墅
   美容美发瘦身减肥
:完美学涯华申留澳
   游山玩水赢大奖!
:淄博腰腿痛专科
:项目管理资质认证
:深职院语言培训
:十佳楼盘网上展会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