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文红:上海下岗女要。1993年与安徽省砀山县曹庄镇魏庙小学学生马小峰结对子,捐资助学。1998年,开始在魏庙小学做了一名不要工资的义务教师。
记者:刚到安徽时,是否感受到外省市人对上海人有“小算盘”的偏见?
查文红:的确,虽然当地人没怎么和上海人打过交道,但道听途说得来的印象中,上 海人应该都是精明、自私的,所以当我刚到魏庙提出义务执教时,他们都觉得这简直是不可思议。于是在我背后,出现了各种议论和猜测,有的竟得出这么一个说法:这个上海来的老师可能精神不正常。
记者: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当地人是否对上海人的印象有了改观?
查文红:当时一位要好的女教师把这个印象告诉了我,我心里的难过和委屈简直无法形容,我决定,要把自己的精力都投入在教学和公益服务上,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上海人。现在,这个谣言已经没人再提,当地人也知道了,今天的上海人早已不再是昔日一己之私的精明。
记者:在外地教学的这些时间里,有否有其他的上海人一起帮助魏庙的孩子?
查文红:有很多,特别大家从报纸上了解到魏庙的现状后,许多上海人都给予魏庙无私的关爱。募捐的人群中,既有8岁的幼童,也有82岁的老人。
在浦东川沙的一位徐女士主动写信给我,要求帮助学生。我帮她和一学生结对后,除了每个学期学费外,生活用品、学习用具、鼓励信,源源不断地寄到了魏庙。我感到很奇怪,这个捐赠者怎么都不用上班,三天两头就寄东西写信的?后来才知道,原来徐女士家庭条件并不好,自己早已下岗,一家三口全靠丈夫一个人,自己女儿的衣服往往还是别人送的。
记者:对今天的上海人,你有一个怎么样的评价?
查文红:如果说,以前的上海人只会打小算盘,那么,今天再用这样的眼光来非议上海人早就过了时。我所见到的上海人,大都是极有爱心,热心于公益,极富人情味的人。在支教的日子里,虽然我一个人在魏庙教学,但那么多家乡人送来的关爱和支持更让我感受到人性的温暖。我并不是孤独的,在上海善良的不止我一个人,比我做得好的人大有人在。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网上购买3分钟开通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