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校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一群人:他们衣着简单甚至称得上寒酸,他们行色匆匆少有一般学生的那种轻松与惬意,他们在食堂里只买最便宜的饭菜,他们在上完课之后还要去做家教和助工来维持生活,每到新学年开学他们总要为学费而发愁———他们,就是高校中的特困生。
据现在一般高校的统计数字表明,一所普通高校的困难生占在校生的15%左右,其中 特别困难的学生又占到10%。对于这些学生来说,一年几千元的学费和每月几百元的生活费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当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怀揣着亲戚朋友左邻右舍凑出来的学费走进校园的时候,大学生活本身已经给了他们巨大的压力。
青大师范学院的逄晓苏就是这些特困生中的一员,她的父亲1990年患鼻炎癌,长期的放疗使得他双耳失聪;母亲长期患糖尿病,就在逄晓苏高考完没几天便双目失明。父母长期的治疗使得家里欠下不少债,虽然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家里给逄晓苏凑出了学费,但在开学很长一段时间里,她的伙食都是一个馒头再加从家里带来的一点菜。为了生活,逄晓苏开始做家教,每到周末还要回家承担起家务,从小学到高中都是班级活动积极分子的她不得不放弃了进入学生会、社团的机会。每当看着其他的同学为班里系里的活动而忙碌时,她心里总是会有一些羡慕和无奈。比起其他的特困生,逄晓苏是幸运的,从
大二开始,崂山交警大队每个月资助她50元,另外,父亲一个同事的妹妹听说了逄晓苏家里的情况,毅然决定每个月资助她200元,直到她大学毕业。现在,逄晓苏已经开始考虑考研了,她告诉记者,她每学期都能拿到班里的一等奖学金,很有机会保送研究生。不过考虑到家里的情况,逄晓苏陷入了矛盾之中,是早工作挣钱还是实现自己的理想上研究生呢?
其实,能顺利的完成大学学业又不耽误学习无疑是每个特困生的愿望。比起每年一个学校几百人的特困生队伍来说,社会的爱心资助仍然是杯水车薪,真正能解决特困生困难的还是国家和学校。
对于特困生的问题,上至国家下到青岛的几所高校都非常重视,国家早就提出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辍学”,青岛的几所高校也各自根据学校情况而制定了“奖贷助减补”等系列措施。从记者了解的情况来看,各个学校在新生报到时都开通了“绿色通道”,让家里有困难一时交不起学费的学生先顺利报到,再缓交学费;另外,各个学校都在校内开设了勤工助学活动,给困难生提供工作的机会;今年,国家助学贷款已经在青岛的几所高校内全面推广,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学生们的困难;此外,奖学金、助学金、困难生补助都是高校用来帮助困难生完成学业的手段。每年,各个学校在困难生工作上的投入少则百余万元,多则几百万元,在青岛的高校,几年来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本报记者 赵笛)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网上购买3分钟开通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