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觉得无可无不可;中学生多称受不了;老师说还不习惯
文/本报记者孙朝方实习生黄泽华陆翠图/著名漫画家方唐
图片说明:这群共青团员按老称呼还是儿童哩?(资料照片)
18岁的孩子也可以过儿童节?近日,北京市妇联儿童部有关人员称,为了与国际接轨,北京市采纳了国际上通用的
“18岁以下都是儿童”的称呼方式,“青少年”这个概念正在“淡出”。在北京市妇联近期出台的工作文件中,已经很少用
“青少年”这个词了。
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有关专家、家长、老师和孩子们,大家对这一称呼方式见仁见智,观点可谓缤纷多彩。
妇联:早就与国际接轨了
根据国际《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对于这一称呼方式,有关部门如何看待?
全国妇联儿童部社会协调处的曾祝称,中国是《儿童权利公约》的签署国,全国妇联一直以来都采用国际统一的儿童
概念,即18岁以下的任何人,而有意避免出现“青少年”这种较笼统的提法。她认为,大部分部门对这一概念的认识都比较
清楚,只是在运用中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主要来自社会上的约定俗成。曾祝表示,目前全国妇联儿童部还没有采取具体措
施,向全国倡导统一这一概念。
广东省妇联儿童部部长苏林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上一直有种看法,就是14岁或16岁以下的才叫儿童。现
在不少学生十四五岁就不过儿童节了,人们习惯认为儿童节是14岁以下的小学生的节日。苏林说,理论上很多高中生也是儿
童,但儿童节通常只有小学放假。她表示,以后的工作中会逐渐统一采用儿童的提法。
据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副主任古方介绍,在为中心起名时,他们就考虑到与国际接轨的问题,一直不提倡用“少年儿
童”这一称呼。他说,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有50多个培训班,一期有4000多人,95%以上都是4—13岁的“典型儿
童”,只有个别的初中培训班,而且中学生来得也较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一种约定俗成的认识:中学生就不算儿童了
。
古方认为,长久以来,在宣传上一直有误区,即过多使用“少年儿童”的称呼,而且为几代人所接受。父辈们在教育
子女时逐渐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儿童就是十来岁的小孩子,儿童节就是这些小孩子的节日。这与国外对儿童节的认识不同。他
说,在国外17岁的孩子过儿童节被父母们看作很正常的事。
记者在广州培正、执信等中学采访发现,80%以上的中学生都认为十六七岁“不是儿童”。而大街上的随机采访也
显示,所有的家长都承认十六七岁“还是个孩子”,但同时又很难一下子认可是儿童。
中学生:叫我们儿童好没面
记者采访发现,中学生们大都表示愿意接受儿童节这样的节日,但很难接受别人称自己为“儿童”,更倾向于“青少
年”的称呼。
初中生们对“18岁以下都叫儿童”的提法反应平淡,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已过了儿童阶段,他们想过儿童节的主要
目的就是“可以放假,又有礼物拿”。一位16岁的初三同学说,自从上了中学,儿童节压根就没放过假,还算什么儿童?对
称呼转换他觉得无所谓,自己是青少年,“一看就知与‘小儿童’不一样”。大多数高中生则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被
称作儿童“很没面子”,挺尴尬的。他们想过儿童节主要是怀念昔日的天真岁月,也适当放松紧张的学习。
几位高一年级的同学表示,自己已经有了独立的思想、思维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了较强的责任感,不愿再被看作“
细路仔”,因为“儿童给人的感觉很幼稚,很小,脱离不了父母”。但一位17岁的高三女生则声称:“叫什么无所谓,如果
做儿童有津贴、有礼物也不错,最好看电影有更多折头,有好处就行。”
新概念与旧思维有冲突
18岁称儿童麻烦不少
广东省妇联儿童部部长苏林认为,跟国际接轨也带来一些问题,尤其是有关方面在对儿童年龄段的认定上存在较大偏
差,社会或某些机构组织为儿童提供的一些娱乐设施等,大都将儿童的年龄段放在14岁或16岁以下,认为十六七岁已不适
合儿童的活动,实际上影响了儿童的参与权。还有一个问题,比如,有的网吧挂出“儿童不准入内”的牌子,但许多中学生进
出自如,老板的理由是“中学生已不算儿童”。
苏林认为,过去一直没有明确提倡“18岁也是儿童”这一概念,而过早把部分大龄儿童列入成人行列,实际上他们
在心理、思维、辨别是非能力等方面都是不成熟的。
采访中,老师们对“儿童”这一称呼会带来的麻烦颇有感触。比如,电影里常警示“儿童不宜”,对已经拿了身份证
的十六七岁的学生来说,这样的界定妥不妥?同样,时下有不少中学生考了车牌,是否有儿童不能考的规定?还有,按照规定
,14岁以上就可以参加“共产主义青年团”,如果采用“18岁以下都是儿童”的提法,共青团里岂不是有很多的“儿童”
团员?“少年先锋队”的称呼是否也要相应改变?
培正中学高一级组的黄老师认为,“儿童”到“成年人”的划分跨度太大,中间应有个过渡期,因为人们在观念上通
常都觉得“儿童”与“青少年”是两个有很大区别的年龄段。黄老师开玩笑说,难道十六七岁了,有病还看“儿科”(医生)
?
广州市儿童活动中心副主任古方说,如果广州采用18岁以下都是儿童这一提法,对目前的工作会有一些冲击,但影
响不会很大,主要对工作范围会有影响——工作范围要加大。
老师:“儿童新说”恐不妥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绝大多数的老师认为,对儿童这一概念最能接受的年龄界定是十二三岁以下。有的老师甚至明确
反对将18岁以下的孩子统称为儿童,而主张使用习惯上的婴儿、儿童、少年、青年等的划分方式,过于笼统的称谓,不利于
对孩子的分阶段培养。
培正中学初一组的邢老师认为,中学生思维、行为等都有了很大转变,比如绝大多数中学生都不愿带红领巾了。他说
,儿童、青少年的划分已经习以为俗,把0岁的婴儿跟17岁的准成年人都称做“儿童”,过于模糊,也难以让人接受。而初
一级组的几位老师也认为,这个称呼不太恰当,因为十四五岁的中学生各方面都比较成熟了,叫他们儿童,恐怕很难接受。
初三级组的冯老师则“设身处地”谈了自己的观点。他说,站在家长的角度看,“18岁也是儿童”的说法是可以的
,因为在家长的眼里,未成年前都还是孩子,把他们统称为儿童,也体现了对他们的呵护;从学生的立场看,可能会不大接受
,因为现在的中学生都崇尚自主、自由,而儿童的称呼让他们觉得受到了家长较多的约束,这样的划分太笼统、太含糊。冯老
师认为,最好还是保留婴儿、儿童、少年、青年等的划分。
小大人不想被人往“小”睇
对于儿童节他们大多没兴趣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学生对儿童节已比较冷淡,而对离他们还有几年的青年节格外青睐。
据了解,广州市绝大多数的中学,几乎都没有过儿童节的“习惯”,代表儿童的红领巾也在中学阶段退出舞台,而在
教育部门规定的《中学生管理条例》中,明文规定少先队员要佩带红领巾。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老师告诉记者,他送走了这
么多届的中学生,发现他们几乎都是在初一过完最后一个儿童节的。大多数学生在14岁退出少先队后,都愿意把自己划入青
少年的行列,喜欢过青年节了。但初二三年级的学生身份就有点尴尬,既无儿童节可过,又没到过青年节的年龄。
一位同学告诉记者,今年儿童节外婆给了他一个50元的红包庆祝节日,他坚决地回绝了,因为“很反感别人把自己
当作儿童”。他说,身边的同龄人更愿意过青年节,而不是儿童节,现在大家到麦当劳去,都不愿吃儿童套餐了。
而有的老师认为,中学生应该不会特别在意节日,因为学校平时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这些活动让他们找到归属感。同
时,相对于传统主题的节日(如中秋节)和亲子主题的节日(如父母亲节),儿童节似乎没有那么重要的意义。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网上购买3分钟开通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