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赵婷)今天起,保利艺术馆又多了一件国宝供公众欣赏:约2900年前西周时期的(音遂)公(音须)。它的偶然发现与圆满回归,被认为是将载入中国文物保护史上的一件大事。因为,其上铸有98字的长篇铭文,被专家们确认为目前所知的我国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为政以德”的文献记录。
盨,出现于西周中后期,和簋(音轨)差不多,只不过簋是圆形的,是长方形的。 这“”国,被大多数学者认为即“遂国”,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舜的后人建立的国家。
据介绍,这件公盨是2002年保利艺术博物馆的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的。最初,大家并没有看好它。因为盖已失,器身上大半为土锈所掩,铭文体例特殊,难以释读,给人以无头无尾的感觉。但对于其上近百字的青铜铭文,专家们还是预感到可能藏有“大文章”,因为目前发现的数万件青铜礼器中,铭文能过百字的不过百余个。古人云:“长铭铜器一件,足抵《尚书》一篇。”长篇铭文的重要与难得由此可窥一斑。
很快,这件被带回北京,邀请著名青铜器学者和古文字学家予以审鉴。一个重大的发现就此浮出水面。
这98字的铭文究竟写了什么?这件青铜器有什么样的特殊价值?
昨天,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兼首席科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学勤教授告诉记者,这98字铭文开篇即言:“天命禹敷土,随(堕)山,浚川……”记述大禹采用削平一些山岗堵塞洪水和疏导河流的方法,治平了水患,并划定九州,还根据各地土地条件的不同,规定各自的贡赋。在洪水消退之后,那些为躲避洪水而逃到丘陵山岗上的民众下山,重新定居在平原之后。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随后,铭文又以大段文字阐述德与德政,并教诲民众以德行事。
大禹治水,可谓千古传唱、家喻户晓。但这样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功名显赫、至为关键的人物,是否真有其人,甚至由他奠基的夏王朝是否确实存在,长期以来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课题。个别外国学者甚至还进而怀疑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此前有关禹的最早记载也只出于春秋时期,有关大禹治水的记载就更晚了。而公的发现,将有关大禹治水的历史记载一下子提早到2900年前的西周。
这件公盨上的铭文,不仅字数长,而且与以往所发现的纪名、纪事类青铜铭文截然不同,其体例、格式前所未见,却与现存的《尚书》等古代文献十分接近。它被学者们称誉为“金文之最”,对于探讨中国古书的渊源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作为保利艺术博物馆的新藏品,公盨从今天起对外公开展出。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网上购买3分钟开通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