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们的应聘资料从四面八方寄来 李金勇在他的办公室里开始工作
从海外归来的胡文杰认为自己的专业在这里派上了大用场
今年年初,郑州市市委决定实施“二五”工程,即公开选拔500名优秀年轻干部并引进50名博士。而且,郑州市将在三年内引入100名至150名博士,使每个县(市)区领导班子和专业性较强的市直、事业单位领导班子中都能有一名博士。10月,郑州市市委在区县换届之际,安排引进不久的博士担任荥阳市、二七区等区县副市长、副区长等。到目前为止,郑州市已有52位博士出任副处级领导。这条报道引起了各媒体的广泛关注。为了了解关于此事更多的情况,10月21日至23日,本报记 者专程前往郑州进行了调查采访。
多年以后不知道自己是庆幸还是失落
10月18日,正在工地监控建筑质量的李金勇接到领导的电话:“组织部要找你谈话,让你到荥阳市去当副市长。”那一刻,李金勇的第一反应是有些许的不安。
今年夏天刚毕业的李金勇是天津大学管理学院的博士,年仅28岁。在郑州市今年引进的博士副处级领导干部中,他年龄最小,如果没有9月至10月间出任郑州市人民政府大型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副处级)的历练,他还谈不上有全职的工作经验。
21日,当记者与李金勇面对面时,他坦陈尽管第二天就要赴任荥阳,但心里还是忐忑不安。他分析这种不安属于“角色大转变时的合理反应”。他推了推眼镜说:“多年以后回想那一刻时,不知道我是庆幸还是失落。”
没想到两个星期后就接到了来自郑州市市委组织部的电话
尽管李金勇一直以来的理想是做企业高级管理人才或自己开公司,但当他见到一封师兄发来的电子邮件时,还是有点心动。邮件里提供了郑州市将要公选博士当处级干部的消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投寄了简历,没想到两个星期后他就接到了来自郑州市市委组织部的电话,对方表示他们已到津,此行是专程来考察他的。
组织部的处长带着一位工作人员先到学校、院系进行了解,而后找到李的导师、辅导员及比较熟悉他的老师和同学,“他们可能担心座谈会流于形式,于是采取了个别谈话的方式,而且根本没让我参加。真没想到他们还亲自来学校考察,并且采取如此严肃的方式。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组织部考察的必经程序”。
由于这次考察的通过,毕业时李金勇除了留校、去上海外企和南下华中科技大学任教外又多了一个选择:回郑州市当“县官”。在河南南阳的父母虽然务农,却也不希望他回来当“父母官”,而是认为他应该在大城市见见世面,开阔视野。他自己也犹豫了一阵。最终让他下定决心的是一个在企业做得很出色的好友说,越是复杂的环境越锻炼人,要勇于挑战自己。
“趁年轻多试试,不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9月份,档案随他来到了郑州市,落脚在大型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
由于档案的缘故,到10月底他才能领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具体数字他还不知道,“大概是一千来块吧,不过我觉得这在郑州已经够了。再说如果单是追求物质生活的话,我就不来这儿了”。
李金勇不知道将分管什么,他更希望能分管具体的业务部门,理由是自己的专业是企业管理,在这方面有优势。组织谈话后的几天时间里,他一直在思索如何在新的岗位上开展工作的问题。他翻阅了有关荥阳的资料,心想是不是可以对荥阳一些企业的内部流程进行信息化管理,让他们的管理规范科学化。这是他的专业,他并不担心,让他担心的是如何“领导”好大家一起做好工作。“不可避免会有磨擦,但我会努力调节好的,最先来的博士不是干得很好吗?”
他严肃地告诉司机他拎得动自己的包
李金勇所说“干得很好、最先来的”是指王鹏,就是他开了郑州市“引博”工程之先。1989年考入清华大学后他便在清华呆了11年,大李金勇两岁,已当了一年的规划局副局长。
即使王鹏认为自己适应能力够强,他完成从博士到副局长的角色转换也经过了一个磨合期。磨合期间王鹏尝试着改掉自己或多或少的书生气,“但一些原则性的东西不会变”。
另一个自认为磨合得比较好的博士举了一个小例子。他周围的一些官员平时出入都是司机拎包,他很不习惯这样的“官僚”做法。最初几次当他下车司机主动帮他拎包时,他就带点开玩笑的性质说:“我的包我来拎,这里面有我的东西,先别动。”司机把他的话当成了领导的客气,继续抢着给他拎包,他便严肃起来:“我拎得动我的包。”司机从而了解了他的习惯。
也有一些博士认为目前磨合得尚不够好,因为原来的班子自然形成一个圈子,他们却在外面,有些东西看得很清楚又不能急于求成地提出建议。但王鹏认为这是正常的磨合状态,如果干的时间长了还是这样,那结果肯定是要么被淘汰,要么另寻他路。
他经历了原来不可能经历的东西
记者采访的博士中没人担心自己所学的知识会浪费,更多的人认为政府能提供这样的机会有利于他们的成长,同时也表明了政府的姿态。
王鹏认为他并没有放弃读了11年的建筑规划专业,“以前的专业知识写在论文里,现在的专业知识用在城市规划的每个项目中”,他说,这一年里学到了在清华没有学到的东西,“在北京呆了12年再去北京还是觉得很陌生,而在郑州只呆了一年却觉得很熟悉,在这里看到自己的劳动一点一滴地变成现实,看着城市绿地一块块建起来、夜景照明亮起来等,令人有成就感”。
胡文杰,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水文与水资源系博士,现任郑东新区总工程师。他说:“我觉得研究足够深、理想是做学问的博士不会来,一两年后干得不如意的博士也不会赖在这儿,组织部给了很宽松的环境,人才自由流动。而且我相信离开的博士也不会因为这一两年时间工资低又没干出成绩而觉得是虚度光阴,毕竟他经历了原来在学校或研究院不可能经历到的东西。”-至今难忘公开选拔时的两道面试题
不当领导时说不上话,那当上领导后怎么“说话”?参加了公选并被选中当上了《郑州日报》副总编的白俄罗斯国立大学新闻学博士聂震告诉记者,他印象最深刻的是面试题中的两道题,其一,如何理解做大事不做大官?其二,如何领导比你优秀的下属?聂震的回答大致是这样的:做大事不做大官是指我们应为社会多干实事,而不要老想着乌纱帽;碰到比自己优秀的下属,或向上面推荐他,或鼓励他找更适合自己的岗位,不能委屈他们,当然我自己要谦虚,在决策时认真听取他们合理的建议。
记者问一个挂职的专业性很强的博士,如果他的领导是一个像聂震回答的那样的人,你是安心做研究还是应聘当领导?他仔细地想了想说,还是做研究吧。稍后他又说,也不一定,不过如果真是那样的话,“士为知己者死”,做管理,也可以干出名堂来。
他们的专业优势给领导班子带来决策科学化的程度不是形式主义所能达到的
“不错,博士自由流动。”郑州市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简称知工办)主任崔鸿告诉记者说,“我们希望挑选出来的博士都很能干,改变以前不合理的东西。当然也不排除有的博士可能由于种种原因没干出成绩或另有高就。他走了,这个岗位还会有其他的博士来。”她表示,目前推荐报名的博士已有300多个。
从郑州市组织部相关材料中得知,引入的52个博士全是科班出身,来自全国各地,河南本省的居多。挂职锻炼一年的18个,直接引进任职的34个(其中公选任职的博士有9个),全部投放到专业委局任副职。
“公选和直接引进的差别就是公选的博士有面试,但真正的选取依据来自对博士的考核,”崔鸿解释,“考核主要针对他的政治素质和领导素质,是很严格的。比如说,对一个海归博士采取的方式是通过驻外使馆,通过他回国后呆过的单位考察他的学习工作情况、组织创新能力,通过他的档案考察他的政治表现,甚至通过国家教育部对外交流中心核准他的文凭。”
也许是因为王鹏等人的表现,操作“引博”工程的知工办在反驳“引进博士搞形式主义论”时有了足够的底气。知工办主任崔鸿介绍说:“给副职的原因是博士一来就当一把手在各方面都不现实,但90%是专业对口的实职,给了他们锻炼的机会,这些年轻人就会很快成长起来。像王鹏这样在‘实战’中作出了一定的成绩,他们的专业优势给领导班子带来决策科学化的程度是以前不可比拟的,也不是形式主义所能达到的。”
崔主任认为,博士光有专业没有参与决策,可能他的专业见解被决策采纳时会受到影响,这有多方面原因,比如他的领导视野不够开阔,不能很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甚至可能是“武大郎开店”。而博士当了领导,就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因为“领导班子里观点的分歧是可以通过民主集中制来达成一致的,至少比他不当领导时说不上话要好”。
这次挑选的是复合型人才
“对于一直呆在学校的博士,我们还会考察他有无学生会或团委的工作经验。总之,我们挑选的是适合做领导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只会做研究的书生。”知工办的崔鸿提到了王鹏,“他原来就搞过学生会工作,进入状态很快。”
王鹏认为自己一年来在组织才能上有相当提高,“主要得益于上级领导和一把手充分给我锻炼的机会”。据记者了解,规划局局长将原来由自己分管的要害部门——建筑规划处交给王鹏分管,他的成绩,人们从河南媒体的一些相关报道中可窥一斑:“在规划郑东新区中,王鹏代表市政府草签了价值2500万元的8个规范合同。”
如果门槛低,走后门的就多
“博士文凭那么重要吗?为何你们一定要用博士”,记者向知工办吴同欣副主任问道。
“一般来说博士的专业水平要高一些,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强一些。要提高干部队伍的专业化嘛”,知工办的吴副主任说。同时,他还表示:“除了引进博士,我们还公选出500名优秀年轻干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为何博士一来就当副处,而硕士学士就不行呢?”记者问道。吴主任说:“一开始总得有个门槛,就像一些单位招人必须是硕士一样。”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政府工作人员说,现在硕士学士到处都是,门槛低的话走后门的就多,毕竟这是选副处级。
市民认为政府真的重视人才
王鹏与日本专家谈业务时的表现,被郑州市市委组织部一位工作人员形容为:“提高了郑州市的政府官员形象。”他说:“不要说专业知识,光是英语,就比日本的专家要流利很多。”
除了王鹏,来得稍早一点的博士也突出了专业优势,“但在管理方面,目前评价他们都为时尚早”,一位机关工作人员说。另一位政府工作人员说,他所接触到的博士领导都很谦虚,基本上是多干事少说话的那种类型,“挺好的。但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有改革的魄力。尤其是挂职的,一年后就走不太可能改变什么”。
记者还随意问了几个市民,他们都知道郑州引进博士当领导的事,“都是真博士,我们政府真的重视人才了。”一位“的姐”对记者说,“那天在电视上看到那些博士,我就告诉儿子,一定要好好念书,念成博士。” 文并摄/本报记者 李湘荃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网上购买3分钟开通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