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十六大系列报道·访谈篇·
新快报记者刘勇访谈嘉宾:王志纲梁桂全
编者按
在十六大召开在即的日子里,我们策划了一组关于十六大的特别报道。掰指细算,从1992年到2002年,中国
的改革又走过了10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也已有10周年。时光匆匆而过,如今珠江三角洲面临着又一次变局。如何描述广东
昨天的发展历程和展望广东明天的发展道路呢?
我们邀请了两位知名人士来加入我们的访谈,一位是前新华社记者王志纲,一位是广东社会科学院院长梁桂全。之所
以请出这两位,首先是因为他们身份独特,一位是游走于中国经济版图上的民间思想家———北京财智经济研究院首席战略家
,一位是活跃于广东本土的经济学家———广东社会科学院院长,两种身份使我们的对话有了不同的视野和角度;其次,他们
两位又同时兼有一种使对话具有“权威性”的背景:王志纲先生曾长期生活于广东,并于10年前以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写过两
篇总结广东改革开放的重量级文章———《风帆起珠江》和《珠江三角洲启示录》,而梁桂全先生曾长期供职于广东省省委政
策研究室,并一直关注和研究广东的发展,通晓广东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请出这两位重量级人物站在十六大背景下畅谈
珠三角之改革发展,编者、读者岂不快哉!
刘勇:老王,我还记得10年前你曾以《风帆起珠江》、《珠江三角洲启示录》两篇宏文而名声鹊起。如今一晃已过
10年,广东的改革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我觉得又需要听到这样的声音了。
王志纲:我在北京知道这次预约访谈时的第一反应是,这样的讨论很有必要。现在十六大召开在即,广东的确需要一
种声音。在中国的经济版图这个大框架下,广东经济怎么发展?珠三角下一步怎么发展?都很值得我们思考。
中国经济仍离不开珠三角
现在长三角已经崛起了,一些人喜欢把它和珠三角进行对比,说是广东不行了,珠三角已经走衰了。当然,上海的崛
起,长三角的崛起,这是不庸置疑的事实,但我还是更赞成另一种说法。按照我的理解,中国就好像一个即将站立起来的经济
巨人,它有“两条腿”,一条是上海经济圈,另一条是华南经济圈,至于巨人的头部则在北京,即所谓的京津经济圈。中国未
来的发展,两条腿都很重要,独腿将军是站不稳的。
说实话,我下海已经8年了,一直摸爬滚打在市场一线,基本上是空中飞人,在全国跑的时间比较多,所以观察问题
的视野可能比较广一些,但对广东的问题,已经没有多少发言权了。所以,今天能有幸跟长期作为广东省政府智囊团一员的本
土经济学家梁先生对话,实在是一件快事,可以把问题讨论得更深入、更彻底一些。
中国再次面临大飞跃大转折
历史总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我先来讲一讲1991年底、1992年初的事情。1991年底,正好是小平南巡的
前夜;1992年初,又是十四大召开的前夜,和现在很相似。大家都知道在新中国的历史上,除特殊情况外,每一次党代会
的召开,都是中国一次大飞跃、大转折的标志。
记得1991年底,当时我还在新华社广东分社,总社打来电话,说穆青(时任新华社社长)要到广东来考察,要我
作配合。当时正好是十三届五中全会刚开完,这次会议终于确定了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而且有意思的是,那个年代,但凡
中国风云变幻的时候,广东总是一个众说纷纭的地方。穆青来广东,我陪他到下面去转了半个月,转完以后,便产生了三个作
品。第一个作品是《风帆起珠江》,后来新华社向国内外全文发表了这篇文章;第二个作品是我拍的一个电视片《大潮涌珠江
》;第三个作品就是《珠江三角洲启示录》。有趣的历史巧合是,《风帆起珠江》写完之后,小平南巡了。所以《风帆起珠江
》这个名字,在那时看起来寓意是很强的。
站在共筑华南城市圈的高度
10年过去了,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条件已经发生了变化,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出现了三个强大的城市群:第一个是以
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带,国际上已经把它列入世界六大城市经济群之中。在上海带动下的长三角包括了浙江、江苏大
约7000万人口。第二个是以北京、天津为双核的大北京都市圈,包括了大约4000万人口;第三个是华南经济圈,即以
粤港为中心的大珠三角地区,辐射4000万人口。
这个格局有几个特点,一是城市化加速。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当一个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达到30%的时候,城市
化便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目前,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了34%,广东可能更高,可能已经达到了50%甚至60
%,显然早已处于一个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这里就包含了一个问题,一旦城市化水平提速,势必会形成城市与城市、区域
与区域之间的竞合关系。以此来看,在今天的中国发展格局中,我们应该站在共筑华南城市圈的层面去把握,再也不能像以前
那样关起门来做皇帝了。
(未完待续)
每月5元享用15M收费邮箱 网上购买3分钟开通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