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深圳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深圳高科技产业的崛起,深港合作领域,已从过去单纯的“三来一补”,逐步发展到高新科技产业、金融、商贸、航运、交通、物流、旅游等多个方面。合作模式已由“前店后厂”的单向依赖模式,转向更平等、更广泛、双向互补的新模式。合作的组织形式由单一的港商投资办厂,向合作创办高科技产学研基地等多样化组织形式转变。港商投资:深圳首要投资来源
港资一直是深圳最主要的投资来源。据深圳市委政策研究室港澳与国际经济处提供的资料,截至2001年,港商在深圳实际投资累计达167.2亿美元,占外商在深实际投资总额266.17亿美元的62.8%;仅2001年一年,港资在深圳实际投资就达到19.4亿美元,占深圳当年实际利用外资36.03亿美元的53.84%。到2001年底,深圳港资企业达到8876户,占深圳11325家外资企业的78.38%;2001年度,港商在深圳新登记注册的商户940家,占全市全年1466家新登记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的64.12%。2001年,香港组团88.23万人来深旅游,深圳组团游香港达到99.36万人次。尤其是实行“144小时便利措施”之后,深圳接待从香港入境的外国人旅游团23725批,达到275791人次。
随着深港两地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港人选择深圳工作、居住,来深置业的香港白领阶层呈上升趋势。香港科技:深圳孵化“金凤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科技精英将科技资源移植到深圳,在科技成果孵化与产业化、科技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体制创新等方面与深圳科技界展开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创造性的科技成果。成立于1999年的深港产学研基地,已成为一个吸纳香港科技界科技资源、展开高科技合作的孵化平台。自该基地成立以来,香港科技大学就在深圳成立了香港科技大学创新科技企业中心,陆续将一批高科技项目移植到这个平台上进行孵化和产业化,短短3年时间,就诞生了固高科技、爱讯可网讯、闻易网软件等16家高科技企业。同时,该校联合北大、清华等国内知名高校,在深圳成立了IC设计重点实验室和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开设了全英语授课的集成电路专业研究生教育课程和科技管理、机电等相关专业的硕士培训项目。金融合作:开创多条新渠道
深港两地在银行资金结算、保险、风险投资等金融领域展开了一系列实质性的合作。1997年1月,香港“银通”和深圳“金融联”ATM网络实现对接,香港36家EPS(易办事)入网银行发行的700万张储蓄卡及提款卡,以及部分银行发行的具有ATM提款功能的信用卡都能够在深圳各类贴有“EPS”或“易办事”标贴的消费场所使用。港人在深消费购物,用银行卡一刷就行。1998年1月,建立深港港币支票单向联合结算机制,香港出票人签发的港币票据可在深圳兑现。2001年9月又增加了港币汇票和本票的单向结算。2002年6月22日,两地正式开通了港币票据的双向结算机制,深港两地港币票据由过去的国际结算变成同城结算,深港双方提出的港币支票到账时间由原来的5~7个工作日缩短至2个工作日。2002年8月,深港联合开发的“深港楼宇按揭分期供款自动汇划系统”正式在深圳开通,港人在深置业,实现了“深圳购楼按揭,香港供款”。交通物流:深港联手建通途
多年来,深港双方在口岸、交通等基础设施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合作。1999年6月23日,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兴建第二条深港铁路支线,全程由上水至落马洲,长7.4公里,其中70%的路线将建于高架桥上,总造价约85亿港元。2000年6月1日盐田港区二期工程全面竣工,工程总投资39亿港元。前期研究工作历时10年的深港西部通道也将于2003年开工,2005年建成通车。
本版撰稿深圳商报记者熊克寒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