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张凯(省水产局副局长、研究员)
成(四川华侨凤凰集团董事长)记者:四川乃千河之省,自古宜渔。
唐代大诗人陆游遍游蜀中曾写下“十年流浪忆南烹,初见鲈鱼眼自明”的著名诗句。然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四川才开始告别“吃鱼难”。一二三产业互动,使我省水产 业步入高速发展的鼎盛时期。
张凯:我省最早进入市场竞争的行业之一就是水产。正是巩固提高养殖业,重点突破加工业,放手发展运销业,四川水产得以迅猛发展。数据彰显产业互动“魅力”:去年,全省水产品总量达到57万吨,总产值达到71亿多元,人均占有量达6.6公斤,分别是1980年的14倍、124倍及11倍多;渔民和从事养鱼为主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36元,全省农村人平从水产发展上增收12元。川人不仅食有鱼,而且食有余,每年还向云南、甘肃、重庆等省市输出数百万斤鲜鱼!
成:最近我经常到成都一些超市了解,草鱼5.6元/公斤,鲫鱼也不过每公斤6元多,购者众多。市场活跃,这首先得益于政府重视。按理说云南“地利”优于四川,但水产发展远不如四川,说明政府“这只手”的作用不可小视。二是鱼饲料的发展和产业化的带动,催生了四川水产业。通威、凤凰等一批骨干水产饲料企业,扛起了产业化的大旗。我们虽1994年才进入饲料产业,但由于推行了“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坚持国际最新的“三分营销,七分服务”的观念和原则,信息服务、饲料供应、科技服务,甚至产后销售,触角遍布城乡。可以说,四川推陈出新的高品质、高附加值、高环保的水产饲料,引领农民从传统养殖向科学养殖、效益养殖转变。过去大草加大粪的传统养殖方式,40斤草长一斤鱼,每亩水面最高产量不过400公斤,而如今科学养殖,“吃一斤长一斤”,每亩水面产量高达2000公斤左右。质与量的提升,关键在于产业间的互动。
记者:看得出,水产业是个综合性的大产业,一二三产业互动在这里体现得尤为明显。链条上每个环节都要紧紧相扣,一环松,全链断。
张凯:单看水产,在一二三产业的链条上,“短腿”可能“短”在第二产业上。全省农民人均0.8亩土地,近年来跳出农业抓农业,向水产等优势产业延伸,加之龙头企业的带动,如今第一产业方兴未艾。而第三产业亦欣欣向荣:水产品批发综合市场已是星罗棋布,运销大户蓬勃兴起,全省仅以鱼为主的餐饮企业就达1.6万多家。第二产业涵盖了饲料加工和水产品加工,而水产品加工是“软肋”。目前我省除有一些小、散、粗的水产品加工外,尚没有能够进入国内外市场的深度加工的现代化水产加工企业。彭山一家企业涉足鱼片加工,以每斤2元多从养殖户手中收购鲜鱼,加工后以9元/斤的售价销往上海、广州,效益颇佳。随着我省水产品总量高速增长,增值出路就在加工。
成:产业互动的关键在于连成“链”。凤凰集团从当初月生产饲料800吨左右,而如今高达1.6万吨,已与5万多养殖户形成了“链”型的“利益共同体”。水产品的产业化意味着标准化、低成本,竞争才能占上风。
记者:要做强做大水产业,关键在于做优,从品种、饲养、加工到营销。也就意味着与水产关联的一二三产业必须有效互动。
张凯:我省水产要闯过“四关”:一是结构调整关。水产经济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区域性、结构性过剩的矛盾还相当突出。现在市场上1斤鲟鱼50多元,而1斤鲤鱼才3元,养鲤鱼的比较效益十分低下。要调整常规品种,增加名特品种,引进稀缺品种,扩张紧俏品种,尽快改变传统品种相对过剩而名特优新品种却供不应求的局面。二是水产质量关。入世后水产经济竞争的核心是产品质量。必须按HACCP标准,积极推广健康养殖,大力实施“无公害水产品行动计划”,充分利用江河、湖库、稻田等天然水面发展生态养殖,加强水域环境、水产品、鱼药、鱼饲料的质量监督。三是市场营销关。大力推进水产市场体系建设,实施“依托成都,占领全川,辐射西部,走向海外”的发展战略,使水面资源优势不断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四是环境保护关。走以开发促环保、以环保求发展的“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发展路子。
成:四川水产品的产业链尚未完全形成。水产饲料工业必须依靠科技“提速提质”,以水产饲料带动水产业的发展;在水产品加工上取得突破,有效带动水产业链的延伸。我们正计划同国外公司合作,把鱼肉加工成宠物饲料占领国外市场。同时,做好产业链“节点”文章,凤凰集团每年都要拿出5000万元服务养殖户这一“节点”。
记者:到“十五”末,我省水产品总量要达到80万吨,总产值实现100亿元。只要水产一二三产业链条真正环环相扣,这个目标并非高不可攀。
本报记者夏先清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