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好,为未来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了基础保障 秦文纲 摄
我省不同素质人口地域分布差异较大,珠三角地区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较高,东西两翼较低;高学历人口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而低学历人口则集中在第一产业——
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在一定程序上决定了个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人口的文化因素是最活跃的人力资本因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承载了科学文化的个体,其数量的充足、流动的合理性及整合的有效性,将决定一个地区综合发展的 速度与质量。那么,广东省人口文化素质的现状又如何呢?
对高素质人力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
记者近日从省城调队一项研究结果中获悉,广东作为经济发展迅速的大省,对高素质的人力资本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一高素质不仅反映在身体素质、思想素质上,更反映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上。在广东人力资源市场上,高学历人才备受欢迎,而初中以下人员则多被拒之门外,往往出现求职人员爆满,而需求方要不到合用的人的现象,人才市场上的这种错位表明,“机会总是留给高素质的人”。国外的专家同样指出:“改善穷人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人口素质的改善和知识的增进。”因此,我省经济持续而快速的发展,有赖于包括人口的文化素质在内的人口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有关调查表明,从1990年到2000年,我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0·92年,人口文化素质正在不断提高。这一方面归功于我省中小学教育的加强以及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人才的大量引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包括政府出台种种政策吸引海外人才与留学生。“海归派”作为一个新鲜词汇,已无比贴近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调查同时表明,我省男性受教育年限指标值要稍高于总体指标值,女性则低于指标值。这一现象的存在,说明在受教育的问题上,重男轻女的观念仍然存在,女性仍处于弱势的地位。另外,这些年来,我省文盲率下降幅度较大,但女性人口文盲率高于男性人口文盲率,偏远山区文盲率又高于发达城市人口文盲率。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口大为减少。在普及人口包括农村及边远山区人口识字方面,我省工作卓有成效。广东省人口中,青壮年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高于中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而学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2000年已经达到99·70%。这说明我省的基础教育普及程度很好,为未来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保障。
人力资源结构分布不尽合理农业人口文化素质亟待提高
人力资源是指处于劳动年龄并且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省城调队的有关研究,计算人力资源时只圈定了15岁—64岁的人口总量。
据调查资料显示,每十万人中,拥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数广州最高,其次为深圳和珠海;最低的是云浮。平均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是深圳和广州、珠海,最低的是揭阳和汕尾。由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处于珠三角地区的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要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广州是经济比较发达的老城市,教育文化基础较坚实;深圳、珠海虽然是新兴城市,但经济发展速度快、对文化教育事业也比较重视,而且优良的发展环境吸收、接纳了大批外来高学历人才;相对而言,处于边远山区的一些城市,由于经济发展落后、文化教育基础薄弱,其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另外,高中、中专、大专及大专以上人口主要集中在城镇,小学及文盲人口则主要集中在乡村。城镇人口中以初中教育程度人口居多,乡村中则以小学教育程度人口居多。这与城乡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及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不同紧密相关。
广东省受教育程度不同人口在不同产业中的分布也有较大差异。本科生、研究生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少数分布在第二产业,而第一产业几乎没有这类高素质人才;而文盲半文盲人口主要分布在第一产业,较少分布在第二、第三产业。高学历人才绝大多数都涌向第三产业,只有0·366%的研究生从事于第一产业,只有20·838%的研究生从事第二产业,78%的研究生和72%的本科生都选择了从事第三产业。这表明:首先,我省的第一产业———农业的从业人口的文化素质较低,这将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求,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将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如何提高农业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从而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这些都是摆在有关部门面前的紧迫问题。其次,我省的第三产业人口文化素质最高。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发展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广东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市场开放较早,经济发展速度快,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因此充分利用第三产业人力资源的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将有助于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及地区经济的发展。最后,广东省人力资源的产业结构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受教育程度高的人与受教育程度低的人在各产业中的构成比例差异较大。这种人力资源的组合将会导致各产业的不一致发展,从而进一步导致各产业间不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
人口素质现代化应该超前于经济现代化
有关部门通过分析研究指出,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而不同文化水平人口的不合理分布,也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已故的著名人口学家刘铮教授曾经率先提出了“人口现代化”这一崭新的概念,并特别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素质现代化应该超前于经济现代化。由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人才和劳动者(按现在流行的词为“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愈来愈重要,所以他特别提出了人口素质(尤其是人口的文化素质)现代化。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世界。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关于现代化的10个标准中,与人口有关的就占了8条,而与人口文化素质有关的就有2条:就业人口识字比重;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由此可见,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与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密不可分。
目前的现实是:珠三角地区的现代化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由广东省人口文化素质分布状况我们可以看出,现代化程度的高低和人口的文化素质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素质越高的地区现代化程度也越高,而且地区之间的这种差距非常明显。因此,地区间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必然会导致地区间现代化程度的不一致,高素质的劳动力必然会涌向现代化程度高的地区,而发展落后的地区由于得不到高素质人力资源的投资,势必会减慢发展速度,从而导致恶性循环的产生。即人口素质越高的地方会越来越高,而较低的地方却会越来越低,结果地区之间差距越拉越大。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因不同产业间、不同职业间人力资源分配的不同而发生。农业与第二、三产业人力资源构成差异巨大,使得发展速度呈现巨大差异,进而导致各个产业间差距的增大。总之,地区间、产业间的不平衡发展,将会影响到经济的协调发展与综合实力的增长,对此,有关部门应给予重视。
以经济发展为动力推动教育纵深发展
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和强省,面对入世后竞争度的加大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要保持经济快速而持续的发展,必须不断扩大高素质人才的数量,提高人口各方面素质,尤其是文化素质。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及教育产业。
有关专家指出,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教育是最主要的途径。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提高教育质量,是保证人口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最重要、也是最直捷的办法。
首先,要把基础教育的重心放到提高全社会劳动者整体素质上来。尤其是贫困地区要采取多种措施抓好基础教育,提高和巩固学龄儿童的入学率和在校率,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后备力量。
其次,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建立一个结构合理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逐步提高劳动者的文化修养。职业技术教育对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技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且重视职工的技术教育,能更好地吸收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适当扩大全省职工教育的招生规模,重视在普通中学中增设职业技术课程,使在校生掌握必要的专业技术知识。另外,要充分挖掘现有高等教育资源的潜力,大力发展远程教育,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试行多年的多渠道融资办学也是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一条途径。
广东的土地是一片向阳的土地。我们应充分利用地理优势,优化就业环境,以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同时通过宏观调控手段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使人力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和开发,使社会发展的内动力更强更大,这一切,并非难以企及的梦想。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