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是做人的最基本品德,而从事科学研究的人更要讲诚信,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科学将失去本身的价值。说起诚信,河北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恩教授侃侃而谈。
什么是科学?科学的任务是什么?李恩说:“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种知识体系。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方式等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科学就在于寻找未知数,使主观的认识与客观规律相一致,获得更大的自由,推动人类社会的 进步,这是科学家神圣的历史使命。”
科学要实事求是。但当前科学界出现了浮躁,与科学精神相违背。李恩将违背科学精神的不诚信现象分为如下四类。
一是浮夸。不了解科学的现状,为了追求“业绩”,请专家拉大旗做虎皮,甚至自我吹嘘,随意夸大研究成果,什么“国内首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等,实际则不是这么回事。鉴定评奖之后,也就束之高阁,无人过问。
二是弄虚作假。包括根本没做实验,数据是自己编造的,或从网上等地方抄袭的,或根据自己要求的结果修改数据。此种做法既违背了科学道德,又误己害人。
三是好高骛远。不从实际出发,缺乏务实精神,想一鸣惊人,但又没有实际工作基础。缺乏“既异想天开,又要实事求是”的思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了解今天的努力工作是为了明天的大目标,而明天的大目标又是今天工作的动力。
四是学术腐败。目前科学界的浮躁现象,学术腐败是原因之一。干部的任用,现在注重学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是时代要求,但又有忽视能力和人品的倾向。某县要引进一个副县长,也到学校来找博士。这样就出现了有人为了骗取高学历,不择手段“以权谋学位”,假文凭到处飞。即使有些人拿了高学历也是徒有其名,没有真才实学。
李恩认为,为知识不为名利,这里边蕴含着做人和做学问的问题。马克思有一段话很值得我们学习:“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如何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摆脱名缰利锁,摆正自己的位置,以诚信的态度对待科学。
陈寅恪先生是李恩非常崇敬的人物之一。在这次采访中,他又饱含深情地讲述了陈寅恪的故事。陈寅恪名列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是20世纪中国顶尖学者之一,被学术界誉为“教授的教授”。陈寅恪曾在法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知名大学学习10多年,但他为什么没有得个博士学位呢?陈寅恪的回答是:“考博士并不难,但两三年内被一个专题束缚住,就没有时间学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此种为知识不为名利,为学术不为学位的求学态度,与现实有些人读书就是为了拿文凭、谋职位,作为获取个人名利的资本,真有天壤之别。
李恩说,科学就意味着奉献。科学的目的是为了国家、民族、人民,乃至为人类服务。国家和人民给予科学家各种荣誉是表彰他的贡献,而绝不是科学家追求的目的。一个科学家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学术上被承认,一是人格上受尊重。而有的科学家只注重前者,对后者关注极少。这样的科学家是一个精神上的“跛子”。“自私自利,没有团队精神,自己不仅发挥不了作用,还会把单位搅乱。”
李恩非常欣赏“厚德载物”这句话,他这样理解:“只有诚信做人,才能埋头做事。” (本报记者 吕向辉)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