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我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在重组15周年之际,加盟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进驻交行金融大厦。这是全国首家落户浦东的商业银行总部,凸现出陆家嘴金融圈CBD的强大集聚效应。
交行的“上海故事”
交行金融大厦37层。透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向外看去,繁华热闹的外滩大街尽收眼底。一幢幢透着历史的古朴建筑,延续着过往的光荣与梦想。而在对岸,浦东陆家嘴,一块昭示着现代与开放的热土,正以融会与创新迎接着各种金融元素的接踵而来。
“交行的重组正是与浦东开发同步启程的”,交行办公室宋峰给记者开始讲述交行的“上海故事”。1986年,浦东开发办的成立开始燃起了上海新一轮的经济腾飞,当时的上海市长汪道涵就曾表示,要把上海建成为经济金融中心,浦东的开发、开放应该有一家商业银行的支持,而这样的一家商业银行又不同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而在北京,当时的人民银行行长陈慕华对此也表示支持。
1986年7月24日,国务院决定重新组建交通银行,1987年4月1日,黄浦江畔的钟声宣告了重组的交行正式对外营业。
当时,决策层对于直接参与现代化建设的新生金融机构寄予了厚望:把重组的交行看成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先导者,作为一条“鲇鱼”放活在中国、上海的新时期发展当中。于是,交行成为中国第一家全国性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成了金融业第一个吃螃蟹者。
上海改革开放先期的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得到了交行的鼎力相助,多次以总分行联合贷款的形式支持上海的重点工程建设。
———当年,黄浦江上第一座大桥———南浦大桥破土动工不久,就遇上1989年的政治风波,外资冻结了对大桥的贷款。危难之际,交行拿出了8亿元的担保资金,该标志性建筑得以如期建成。
———交行参与了桑塔纳桥车配套件国产化项目的78%贷款;巨资支持上海石化乙烯工程。
———向上海最大的危棚简屋改造项目“中远两湾城”贷款15亿元。
———杨浦大桥、东方明珠电视塔、世纪大道、八万人体育场、轨道明珠线、延安路高架等等,都有交行的贷款。
交行高层曾表示,交行在上海,就应该与上海同进步,多服务上海。如今,交行站在了中国金融桥头堡———陆家嘴,拥有的是面向全国、全世界的视野。
上海的“金融故事”
可以说,交行是中央和上海市政府共同孕育和缔造的,浦东的开发发展与交行的茁壮成长紧密联系。当然,作为一家金融机构,立足上海的交行有更多广阔的前景;而作为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也有其战略雄心。
对于这个战略,业内也是有很多“故事”可讲的。比如说,上海要成为金融的“操作中心”或“营运中心”。业界人士曾告诉记者,上海就力主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把银行卡中心设到上海。
10月30日,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资金清算中心”在上海挂牌。同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正式运营。今年3月,中国银联落户上海,“依托中国银联落户上海,使上海成为全国银行卡资金的清算中心、电子货币流通体系的枢纽”。此前,招行已经把信用卡中心设在上海;汇丰在上海建数据中心;工行把票据中心放在上海。此外,还有业已运营的上海证券交易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钻石交易所、金属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营运中心”正踏踏实实地形成。
外资银行也纷纷把其中国总部设在上海或在上海开设第一家分行、分支机构;除了银行,不少保险、证券等公司同样急切地把总部或业务中心设到浦东或搬迁到上海,我们看到了太平洋保险、平安保险、东吴证券等的身影。
11月3日,在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第十四次会议上,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大约用10-20年,建成国内外金融机构和主要聚集地和资本营运中心、资金调度中心,确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中心的“扎堆意义”
一向稳重的交行并没有搞搬迁仪式,低调的处理也没有淡化它的意义:扎堆于金融中心。用“扎堆”来形容机构聚集,无疑是很形象的。华尔街闯出牌子,靠扎堆,靠各种资源的扎堆。“没有一个运转良好的金融中心,资源的最佳分配就难以实现”。
而在上海,最能体现“扎堆”的莫过于陆家嘴。作为我国唯一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国家级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每平方公里吸引了上亿美元资金,堪称中国财富最密集的地方。
在陆家嘴,代表着金融的“符号”———各色金融机构的建筑大厦一幢接一幢。这些大厦与古典的外滩相呼应,构筑成上海的金融形象。复旦大学教授张军曾说过,“陆家嘴的存在意味着一样东西:我们今天也拥有了与西方一样的现代的金融制度。”
有专家表示,综观伦敦和纽约,作为金融中心必然要具备四样东西:强大的经济体支撑、巨大的经济腹地、文化、制度与技术。在上海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第十四次会议上,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的报告显示,“上海拥有巨大的经济腹地、亚洲一流的制造业基地和较高的人均经济水平等三大优势,通过这些优势,上海能够取得和伦敦、纽约、东京一样的发展道路,即与经济发展同步扩张金融市场,将自己发展成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德国德意志银行研究报告认为,“竞争的经济需要一个有效率的金融工业和具有吸引力的金融中心,而上海,并不是刚刚起步,而是成绩非凡。”
关于上海追寻国际金融中心的机会,上海市金融学会副会长洪葭管有过这样的表述,亚洲金融危机后,不少国家的金融实力大大削弱,应该把这一变化看作是建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因素。世界经济大发展也有周期,往往是50年为一大变迁,20世纪70年代东京、新加坡、香港等地金融中心兴起,50年后,到21世纪20年代极有可能是上海金融中心的崛起。作者:晨报记者钟建军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