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十一月五日电题:走向现代化的气象服务作者阮煜琳
今天,中暑指数、感冒指数等生活气象指数已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参考依据,而就在四年前,中国百姓对
这些还很陌生。这十几年来,正走向现代化的中国气象事业不仅拓展了业务服务领域,在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人才培养以及
科技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公众对天气预报的需求增加。为此,气象部门在做好传统气象服务的同时,针对公众
的不同需求,拓宽服务领域,增加了感冒指数、登山指数、中暑指数、郊游指数等七十多种生活气象指数预报以及医疗情绪气
象预报,在四十七个城市开展了空气质量等气象环境指数预报。这种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使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气象要
素变成了人们易于掌握和使用的数字预报。
近年来,为有效监测和预报沙尘暴,气象部门在北京、新疆、甘肃、内蒙古等沙尘暴发生和移动的上游地区建立了沙
尘暴监测预警系统,并于二OO一年开始正式对社会发布沙尘天气预报。
气象预报服务不仅是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自然灾害、环境监测、信息
传输以及科学研究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气象服务经济效益调查评估表明,气象服务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国家
对气象事业总投入的三十五到四十倍。
几年来,气象信息传播手段不断增加和改进,目前已经形成了由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寻呼等组成的传播网,预
报时效大大提高,服务种类、传播频次也增加了,现在人们随时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气象信息。
中国现有气象台站两千五百多个,组成了严密的大气探测网,探测业务从常规的气温、气压、湿度、风向风速、降水
等扩展到了太阳辐射、酸雨、雾、大气成份等多种新项目。
从一九九八年起,中国气象局开始在中国部分地区建立自动气象站,预计到明年将完成六百个自动站的建设,逐步实
现地面观测自动化,改变中国地面气象观测仪器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状况。
为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拓展气象服务领域,气象部门运用高新技术手段,逐步建立起门类布局合理、密度适宜的由
地面气象观测系统、天气雷达监测系统和气象卫星监测系统组成的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监测网络体系,对地面、高空和空间实行
全天候的立体监测。
十多年来,中国自行研制并成功发射了极轨和静止两个系列共六颗气象卫星。今年九月,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正式交
付使用,使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呈“双星运行”状态。中国还是世界上少数能发布五到七天中期数值预报的国家之一。现代化
气象业务技术体系的发展完善,使气象预测和服务水平、天气预报的能力和准确率大大提高。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