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用黄土加固堤岸,为合龙作最后准备
今天上午10点30分,都江堰内江围堰合龙,延续了2200多年的都江堰传统岁修工艺,在中断了10年后的今天又将继续发挥功效。据了解,本次都江堰截流是10年来的首次岁修,而此次截流淘滩能否找到文物也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1、16支杩槎立于江中 岷江由此一分为二
昨天,记者在都江堰内江截流现场看到,16支五六米高的杩槎稳稳地立于江中,把岷江一分为二。江水大部分流向了都江堰的外江,内江的水已经所剩不多,只有围堰中间的几个尚未填满石料的杩槎下,留下了20米左右见宽的豁口,一小部分江水由此灌入内江。
围堰上四五十名当地的老百姓用人背肩扛的方式将一竹篓一竹篓的黄土填入江中,为合龙做着最后的准备。一位50岁左右姓李的工人告诉记者,他是本地人,最后一次参加都江堰断流的岁修工程是在1992年,以前基本每年这个时候都江堰都要用这种传统的方法清理一下河道,以保证来年江水灌溉下游农田的畅通。近年来由于河道里沙石沉积量减少,当地已经10年没有进行这样的工程了,这门手艺对当地的一些年轻人来说都已经变得陌生了。他指指自己脚上穿的草鞋对记者说:“现在这种鞋许多年轻人都没见过,可老祖宗就是穿它修的都江堰,而且在水里走就是不打滑,比什么鞋都好使。”
2、根据水位调整间距 杩槎投放要有技巧
“杩槎、竹笼、羊圈、桩工都是治水的古老而又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杨昌成老人是此次都江堰古法截流的技术顾问,昨天他在都江堰管理局谈起都江堰古老的传统治水方法来显得十分兴奋。“不要看杩槎是用三根圆木绑起来的,这里面的学问太多了。”他告诉记者,杩槎从捆绑到投入江中有许多要点,稍不小心就会前功尽弃。在做杩槎前要首先摸清今年的水情,深浅缓急都要心中有数,然后根据水情决定杩槎的大小,此后在捆绑杩槎时不能乱绑,打花系活扣。
“同样,把杩槎投放到江中时也要有技巧,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出现危险。投放时杩槎的三只脚中的前脚必须作为支撑脚,另外两只‘朝天’和‘底木’之间的面作为迎水面挡水。杩槎在河中排放要根据水流的深浅和流速,水急的时候间距就要小些,反之可大些,但不能小于一米。”杨老说。
“以前江边的许多人都会这门技术,现在真正了解全过程的没剩几个了。谁知道下次岁修时还能不能再用它。”杨老在谈话中对这门经历了2000多年的传统治水技艺能否传承下去有些担心。
3、担心古老技术失传 今后岁修方法不变
都江堰管理局的彭述明局长告诉记者,今年清理都江堰内江之所以继续使用2000多年前的老工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怕将来长时间无人操作这门技艺使之失传。他表示在以后的都江堰岁修中还将继续用这门古老的技术。
“都江堰之所以没像与其同时期或更晚一些的水利工程那样消失就是得益于岁修制度的延续。”79岁的李君柱老人说。从1932年到现在李老参与并主持了近40次的岁修工程,被当地人誉为“活都江堰”。他说,目前都江堰灌溉的农田面积为1009万亩,是新中国成立初期282万亩的3倍半。以前每年此时都要断流对都江堰进行检修,最近10年由于上游自然环境得到改善,水利措施得力,淤积的沙石逐年减少,不用年年进行淘滩,单此一项就为成都平原多供水30亿立方米。“1932年都江堰截流时飞沙堰段淘出的沙石最多,新中国成立后飞沙堰拦水闸、外江闸建成后泥沙就逐年减少,如今10年才用淘上一次。”李君柱老人回忆说。
而此次都江堰维护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清理10年以来淤积在河底的沙石,以保证今后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正常使用。
4、古法截流仅用百万 现场引来大量游客
彭述明局长告诉记者,岁修是李冰时期就确立的制度,它包括岁修、大修、特修和抢修,在每年的维修中形成“深淘滩,低作堰”的六字格言。但也不能太深,以古时在河下铺设的卧铁为深度标准。“这次用古法截流仅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而用大型机械作业就得用500万元,而且还会造成污染环境。可以这样说,没有岁修就没有现在的都江堰,没有现在的都江堰就没有如今的天府之国。”彭述明局长说。
另据了解,截流期间都江堰一条1.5公里长的地下暗渠将会把岷江水引入川西平原,以保证都江堰灌区灌溉及下游城市的生活工业用水需要。
在都江堰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几十名游客正驻足观看。都江堰风景区管理局市场营销处的王薛平副处长对记者说,今年10月以来游客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许多游客就是为了一睹2000多年前的传统都江堰岁修工艺而来的。
5、伏龙潭水不会抽干 希望找到万斤铁牛
随着都江堰截流的临近,一些谜团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记者采访了两位都江堰的历史专家——原都江堰市文物局副局长钟天康和原都江堰市广电局的杨瑞文。
对于伏龙潭内是否藏有宝物,钟老告诉记者,1970年加固都江堰时曾将伏龙潭内的水抽干过一回。那次连续抽了3天3夜,那是该潭惟一的一次向人们展示真面目。潭呈漏斗形,上粗下细20米深,潭壁上有孔。都江堰景区一位负责人表示,截流后将不会抽干潭水。
两位专家还认为,截流后有希望找到一些文物。钟天康说:“元代和明代立于鱼嘴的铁牛都已失去了踪迹,这两件文物在都江堰的历史上都有记载,两件文物非常有价值。以前淘滩时文物局也曾寻找过这两件文物,但都没找到。因两件文物都在万斤以上,所以估计不会被水冲远,这次淘滩如果能够找到将是都江堰考古历史上的一大发现。”
-文/本报特派记者李晨 -摄影/吴传明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