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1月13日电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编著的《数字中国——中国非保密性数字读本》一书,指出当前中国教育严重失衡的若干表现。光明日报所属的《书摘》对此进行了报道。
一、学生分布失衡
受片面追求“正规”学历的影响,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量相对于中等学校增长速度过快,研究生相对于高校大学生增长速度过快。1980至1998年,高校在校学生增长了2倍,研究生增长了8倍,中等学校在校学生仅增长29%,其中普通中学,反而有所下降(不全是人口因素引起)。作为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应重在质量,追求数量的过快增长,一则挤占中小学教育经费,二则造成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供给过剩,三则大材小用浪费人力资源。
成本投入低的学校其在校学生数甚至还下降。1980至1998年,广播电视大学的在校学生数由67.4万人下降到48.4万人。
二、学科结构失衡
高等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各学科在校学生数的分布严重不平衡。普通高校中,经济学科在校学生数占总在校学生数的比重,1980年仅为3.2%,而1998年却高达14.9%(仅次于工科)。中等专业学校中,1998年高达24.3%,实际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等于需要这幺多财经学科的学生。中国更需要的是农科、医科、师范人才。而这些学科的学生比例却连年下降。
三、课时分布失衡
以外语课程为例,据对高校调查,中国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其学习外语课时数,本科生为300,硕士生为200,博士生为150,大约占学生总课时的10~15%,如果考虑到课外用于学习外语的时间,则中国学生总学习时间的20~30%都用于学习外语。该书认为,应尽快把外语放到中学、小学阶段,取消大学及研究生一般英语课程,开设专业英语。
四、教师配置失衡
师生比例严重不均衡。首先,从每一教师负担学生人数看,1998年普通高校是8.4人,中等学校是17.0人,小学是24.0人。这是一种倒金字塔型结构。实际上,中小学未成年阶段更需要教师。而美国:大学是1∶17,中学是1∶12,小学是1∶20,三者差距不大。
五、财力分配失衡
不同学校(特别是中小学)之间财力严重不均衡是阻碍中国教育发展的最严重问题。甚至在广东省,也有不少小学仍旧是几间危旧的草房。一些乡村民办教师一个月的工资仅有几十元(甚至还被拖欠)。世界银行的专家曾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最大不平等就是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不公平,少数人占用了过多的教育资源,培育了少数尖子,但损失了全民素质。
六、高考招生模式失衡
1.仅以总分作为录取惟一标准埋没具有特长的人才。比如有两个学生,一个总分是161分(其中数学80分,语言81分),另一个总分是159分(其中数学99分,语文60分),假如录取标准是160分,则后者必名落孙山,显然这种仅以总分录取的方式是不适当的,因为后者相比于前者,其潜力更大,更适应市场经济下社会分工的需要,更适应国家对专门人才的需要,因此应改变现行的总分录取模式,实行多元(多标准)综合录取模式。
2.目前的高考录取标准,不同地区之间差距较大,更为严重的是,往往教育条件好的大城市录取标准反而很低,比如上海、北京。
据悉,《数字中国——中国非保密性数字读本》一书由光明日报出版社于今年5月出版。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