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们将捶笆放入水下 70岁的老水工杨昌成正在拥扎杩槎
晨报讯 成都商报消息 昨日上午11时25分,一阵清脆响亮的鞭炮声在都江堰响起,备受瞩目的都江堰内江古法截流成功。下午3时,都江堰内江河床时隔多年终于重见天日。
上午10点半,截流正式开始。记者在分水鱼嘴截流现场看到,一艘满载沙石袋的施工船停靠在18架高大杩槎的外江侧,杩槎下是数十个填满卵石、直径高达1米的竹笼,人们不停地向湍急的江水中抛掷石袋;同时由近百名女民工组成的截流娘子军,背着满装黄泥和卵石 的竹篓在石袋抛掷处进行加高培固。
但由于岷江水太过汹涌,部分沙石、黄泥一投入江水就迅速被冲得无影无踪,清碧的江水也被流失的黄泥染得十分浑浊。11时20分,为确保如期合龙,施工指挥部紧急调拨一架备用杩槎投入合龙决战。经过百余名堰工40分钟奋战,岷江水终于全部驯服地沿着外江河床流向下游。
据都江堰管理局局长彭述明介绍,内江断流后,除了要对内江河道进行清淤、修复水损工程外,还将对上世纪50年代兴建的仰天窝闸等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检修和升级。据称,此次岁修将持续42天,预计挖淘5000立方米沙石。
截流为什么用杩槎
截流为什么要用竹笼杩槎?都江堰管理局局长彭述明昨日解释说,杩槎是用竹绳绑扎3根高约9米的圆木而制成的三足架,为截流的核心工具。截流时,将杩槎用木梁、篾笆(竹席)相连成排置于水中,一足朝内江,两足向外江,上面用“碗儿兜”(装满卵石的竹笼)压重固定。然后人工背负沙石袋、卵石和黄泥在篾笆外倾倒,填塞竹笼杩槎的缝隙,形成人工围堰,最终截断江水。
使用竹笼杩槎与现代机械化抛石围堰相比,具有三大优势:一是节省了2/3的工程费用;二是由于不使用机械化设备,施工过程没有污染,利于环保;三是就地取材,都江堰鱼嘴附近有大量卵石和竹子,由于采用竹笼填装石料,节省了90%以上的天然木材。
·刘戈 庞健·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