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春专栏
最近刚刚闭幕的中共十六大政治报告指出:“综观全局,21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共中央的这个结论也完全适用于21世纪初的中美关系。因为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展望21世纪初的中美关系,我们有理由表示谨慎的乐观。三个关键因素将决定中美关系既有合作和协调 ,又有矛盾和摩擦,尽管不会一帆风顺,但总的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
首先,中美之间具有重大而广泛的共同利益,双方合作的基础是牢固的。中美两国之间有共同点,同时也有分歧,但共同点多于分歧。中美之间在经济贸易方面以及许多全球性和区域性的重大问题上都具有共同利益,存在着广泛的合作前景。从经济贸易方面来说,中美两国相互依存,具有很大互补性。目前,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在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上,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美两国对人类的前途与命运负有共同责任。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深,中美双方互相需要,谁也离不开谁。无论是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促进本国和全球经济的增长与繁荣,以及解决地区热点问题、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还是在打击国际犯罪和对付环境恶化等方面,中美两国都存在着重要的共同的战略利益和广泛的合作空间。
其次,中美之间在意识形态和地缘政治上的基本矛盾,决定了双方的分歧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但是只要双方采取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和求同存异的建设性原则,中美关系就能够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中国与美国具有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这是引起双方争执和分歧的根源之一。从100多年前开始,美国就想以基督教改造中国,对中国实行“西化”。现在,美国政府并没有放弃这样的目标,因此中美双方经常在人权问题、宗教问题和民主问题等方面发生分歧。中国方面的基本态度是既反对强加于人,也反对外国干涉中国的内政。但是中国主张,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不应该成为发展两国关系的障碍,中美之间完全可以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进行对话和合作。导致中美双方经常发生分歧的另一个根源是地缘政治因素。美国担心中国发展起来以后会损害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特别是成为美国的潜在威胁,因此美国国内的一些持冷战思维的人就宣传“中国威胁论,”并主张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应该说,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因为中国是一个具有爱好和平传统的国家,中国主张树立新的合作的国际安全观,同时中国现在的实力与美国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即使将来强大了,中国也不会对外搞霸权主义,因此,美国不应对中国的战略意图产生误判。
最后,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两面性决定了中美关系的曲折性,但是中美关系将在曲折中得到发展。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对华政策始终包含着两个方面: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与中国进行接触、合作;在政治、安全等方面则对中国进行遏制、分化。布什上台后,他起初实行对华强硬政策,一方面是因为美国总统换届所带来的周期性振荡;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两面性,只不过他的对华政策要比克林顿时期看起来更加强硬一些。撞机事件的发生,使布什的强硬政策达到高峰,同时也结束了他的强硬政策。“9·11”事件的爆发,迫使他将对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从而使中美关系的钟摆又摆回到正常轨道。但是,“9·11”事件以及其后中美的反恐合作并没有能够消除两国之间的所有分歧,同时也没有改变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就在布什今年2月访问中国后不久,美国媒体公布《核态势评估报告》,该报告把中国列入了7个潜在的核打击对象之中,并认为台海危机将是一种适用于使用核武的“紧急情况”;接着,台湾“国防部长”又被邀请访问美国;今年7月12日和15日,美国国防部和美国国会“美中安全评估委员会”则分别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力量年度报告》和《美中安全评论报告》,背离中国的现实情况,大肆渲染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但值得庆幸的是,美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并不同意“中国威胁论”。正如美国国务卿鲍威尔7月11日表示:“我们非常清楚中国正在使其武装力量现代化。”“但这并不可怕,只要能清楚地看到这种现代化不代表任何新的战略目标,也不代表对这个地区的任何威胁。”
总之,只要中美双方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用战略的眼光来处理中美关系,恪守中美3个联合公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并十分妥善地对待台湾问题,中美关系就会沿着健康的轨道顺利前进。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