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省政府提出“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相融”的思路,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实现四川跨越式发展。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是企业,产业互动的龙头是企业,只有把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才能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此,本报从即日起推出《产业互动城乡相融———龙头企业篇》系列报道,介绍我省龙头企业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实践经验,敬请广大读者关注。
绵阳双汇把“永远的朝阳产业”几个字镌刻在大门上,总经理郭显峰说,之所以这样自信,因为“民以食为天”。
走进双汇,很容易感受到四处洋溢的朝气:办公楼已陈旧,往来的工作人员却精神饱满,紧张忙碌;车间也显简陋,工人们操作的先进设备、加工出的生鲜猪肉却让人眼前一亮……5年时间,绵阳双汇已成长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肉类联合加工基地,年屠宰生猪150万头,产值7亿元。
想当年,在全国食品行业排名第二的河南双汇决定挥师西进,四川因其无可争议的资源优势成为当然选择———川猪占全国饲养总量的30%,双汇火腿肠所需原料猪肉80%由四川调入。立足全国最大的生猪资源,在川建立有深加工能力的工厂,正是双汇集团的战略利益所在。
于是,作为双汇集团全资子公司的绵阳双汇上演了一出“起死回生”的好戏:整体收购资产负债率接近100%的原绵阳市肉联厂。5年间,累计实现产值13亿元,上缴税金2000余万元,偿还了原肉联厂9223万元债务。死而复生的关键在哪里?郭显峰语中要害牶“企业坐拥资源优势却不得发挥,根本原因在于产业链脱节。要活过来,活得好,必须在产业互动上下功夫。”
实践中,绵阳双汇在全省陆续建起15个饲养规模在5000头以上的养猪基地,通过规模饲养和签约收购,毛猪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供应数量有了充分保证;与此同时,公司投入巨资从日本、丹麦、德国等国引入先进的屠宰、分割、肉制品生产线,技术设备提升至国内一流水平,新产品开发积极跟进,技术、资金、品牌优势极大发挥。双汇人谈及此心得不少:做好一产业,为加工环节提供质优、量多的原材料;做强二产业,带动生猪养殖的规模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做优三产业,使得产品有销路,效益有保障,为一二产业注入持续发展的动力。
就在绵阳双汇加速成长之际,双汇集团进一步调整在川战略,于去年3月在绵阳成立了专事营销的四川双汇商业公司。双汇商业与绵阳双汇兄弟联手,将二、三产业间的联动通道大大拓宽。运用国内领先的数字化连锁管理模式,商业公司迅速在全川建起36家以生鲜猪肉销售为重点业务的双汇连锁店,生鲜肉日销量已占绵阳双汇肉制品产量的20%。商业公司总经理李明表示,两年之内全川双汇连锁店将发展到200家,绵阳双汇生鲜肉制品产量的60%将由此“吞吐”。商业公司的启动,也促进了绵阳双汇的产品结构之变,价格低,包装、运输、贮藏费用高的冻猪肉淡出,利润较丰、成本较低、安全卫生的生鲜肉与“王牌产品”火腿肠相呼应,成为效益增长的源头。
绵阳双汇的到来,把周边地区的猪业经济带入了三次产业互动的时代。5年间,农民向双汇卖猪收入15亿元,近400人在四川双汇商业连锁店实现就业。乡下人养猪得实惠,城里人吃上“放心肉”,绵阳双汇也发展壮大了。
本报记者陶然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