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年后,上海能否再荣耀一回
人物:徐希曾
身份:第一届世博会参加者徐荣村的玄孙
徐希曾是上海交通大学的退休教师,从小,他就常听兄辈讲述徐氏祖先徐荣村的传奇故事:19世纪前叶,徐荣村从广东来到上海,进入英国商人开办的“宝顺洋行”任买办。1851年,英国宣布举办第一届世博会,徐荣村获悉,“异想天开”地将自己经营的“荣记湖丝”打成12个包裹,用船运送到英伦。
“荣记湖丝”乍到伦敦,因为包装简陋,遭到蔑视。展览会快结束的时候,主办方不知怎么想到了这些湖丝,打开一看,才发现“金玉其中”,“荣记湖丝”一举战胜了包装精美的同类产品,独得金、银大奖。英国女王维多利亚亲自颁奖,并赠送“小飞人”画像。
1993年5月,国际展览局通过决议接受中国为第46个成员国时,徐老师就曾想到过这段故事,可惜当时投送无门。去年4月,徐老师的儿子从美国回来探亲,再次提醒父母。通过徐老师提供的线索,申博办从上海图书馆的馆藏文献中找到了相关线索,突破了当时“最早见识世博会的中国人是一名叫王韬的广东书生,他亲历了1867年的巴黎世博会”的记录。
按说,资料已全数贡献,徐老师也该“功成身退”了,但他反而更忙了———徐老师开始创作以这件事为背景的童话,主人公叫“湖丝仔”———一个诞生于蚕茧的少年。“这是想让大家记住,上海在世博会上曾有过辉煌的历史。”
40万元悬在一夜
人物:蔡阿姨
身份:浦东白莲泾街道居民白莲泾街道
在南浦大桥脚下,破旧的房屋、破旧的街道,在浦东,这样的小区已经很少了。如果上海申博成功,白莲泾会被夷为平地,取代它的是世博会场馆。那也意味着,白莲泾的居民将被动迁。
蔡阿姨家的房子在这一片算得上是“鹤立鸡群”。一幢300平方米的小楼,是去年年底花了40多万新翻的。问蔡阿姨,“要是动迁,你们家是赚还是亏”,蔡阿姨笑:“怎么可能赚哪!补贴来的钱,在附近肯定买不到300平方米的房子。”更不舍的是老邻居、老姐妹的分离:“住在这里,出去都不用锁门。”
“但既然选中了这片地方,我们一定会配合。”蔡阿姨和老邻居一起,花了3个多月,用黄色缎带折出了两条“申博号”龙船。“每个人都有份的。不会折的,就帮着裁裁剪剪。”
“鞭炮买好了,锣鼓也备齐了,单等着12月3日晚上!”“我们早就约好了,要是动迁走了,每年的12月3日,都要回来看看。”
还想再中标
人物:吴琼邱小燕刘敏
身份:上海申博标志设计者
两年前,合作设计上海申博的标志时,吴琼、邱小燕和刘敏这3个女孩还是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因为设计作品中标,女孩们在设计界有了小名气。毕业后,3人中一位去了网站,其他两位加入了设计公司。
很多人问女孩,她们算不算名人。“不算吧!”女孩们你挤我我挤你地笑作一团。“还有人问我们是不是收入很高呢!”“说正经的。有了这么个起点,除了自我要求更高、别人对我们的期望值也更高外,我们还只是普通的设计工作者。”就像当初开始设计时,女孩们也只是想为这个活动做一点事。画了9个草图,有一个进了初选,然后不断完善……“有那么多前辈参加,哪敢抱什么奢望。”女孩们略去了设计过程中的艰辛———为这幅图稿,常常熬通宵,到下半夜,咖啡加浓茶都不起作用时,只能用笑话提神,现成的笑话讲完了,就自己编。没有场地,就轮流去3个人的家里打游击……前些天,女孩们又忙了起来———每个星期都有好几档采访等着她们。女孩们说,如果申博成功,世博会还会向社会征集正式徽标,到时,她们还想应征。“当然,好运气不会总降临在我们头上。如果不能中标,去现场做志愿者也是好的。”
当一天“申博”小记者
人物:“奥妙成长一日”小记者
身份:学生
从11月13日到23日这11天时间里,来自上海、浙江和江苏的10个孩子也跟着“申博”忙乎了一阵。原来,他们参加了全国妇联、联合利华等单位主办、本报承办的“奥妙成长一日”活动:当一天《申》报小记者。以“申博”为采访主题,体验了一回当小记者的酸甜苦辣。
上海小记者的采访多安排在晚上,为了不耽误学习,好多小记者是在妈妈的自行车后座上完成家庭作业的;来自浙江的杨逸景前一天还因为发高烧在医院挂盐水,第二天仍坐了三四个小时的车赶到上海;南京小记者付豪脸上还有出水痘的痕迹,仍然坚持做完了采访。
最大的读初中二年级,最小的才刚上小学,虽然年纪小,可采访时,小记者们还挺“专业”:手头厚厚一叠背景资料,有些问题也别出心裁。面对徐希曾老师家简朴的布置,来自南京的付豪脱口而出:“徐爷爷,您现在是名人了,为什么您家还这么朴素?”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了一秒,随后哄堂大笑。徐老师频频点头:“这个问题问得好。”(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免费试用新浪15M收费邮箱 赶紧行动!
订阅短信头条新闻,第一时间、突发事件、重大新闻尽在掌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