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关注职务犯罪“35岁现象” 贪污挪用居多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19日17:20 金羊网-羊城晚报 | ||
广州青年职务犯罪占查办案件总数的两成,“清源论坛”畅谈诱因对策 这是一组令人痛心的数字。据统计,1997年至2001年,广州市35岁以下青年国家工作人员职务犯罪总数达292人,发案率约占查办案件总数的1/5。今年4月,广州市检察院、共青团市委启动了关注职务犯罪“35岁现象”,倡导青年国家工作人员廉洁奉公的广州“清源工程”,大半年过去了,这一“工程”有没有深入展开? 本报讯 昨天下午,广州青年职业道德教育巡回宣讲活动首场宣讲会“清源论坛”在广州市工商局举行。宣讲团成员(由海关、税务等部门优秀青年干部组成)就青年职务犯罪的现状、原因、对策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台下500多名青年干部在沉思。 警醒:失去青春自由 宣讲会一开始,荧幕上就是最年轻的厅级干部李向雷的忏悔:我就这样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交到了一个包工头的手上……这位原广东省交通厅的副厅长利用负责公路建设发包及质量监督的便利,先后四次收受包工头贿送的62万元人民币和1万美元。今年仅40岁的他面临着13年的铁窗生活。 原广东省邮电管理局副总经济师刘钊挪用公款案也是年轻干部腐败的典型,身为南开大学世界经济博士后的他今年也是40出头,两次挪用公款3800万元,用于个人炒股,非法获利近250万元,他为此换来了八年有期徒刑(本报都曾详细报道)。 宣讲团成员还特别讲述了他们上星期到监狱的见闻。他们遇到了原广东省电力工业局第一工程局副局长孙永和,这个因受贿45万元被判处蹲监八年六个月的囚犯,1964年出生,是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他日夜被后悔的情绪折磨,觉得正常生活的幸福,体会失去自由的可怕。” “监狱大门一开,你走进去,‘啪’一声关上,那声音敲在你的心上,你失去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和自由。” 现状:贪污挪用较多 就着案例,宣讲团评述青年职务犯罪的特点—— 贪污、挪用公款的比较多。年轻人刚出校门,职位不高,能以权换钱的不多,但一般都从事具体工作,能接触到单位的财钱、账册,容易下手。 受贿则分为两类。一种是主动出击,想方设法“弄钱”,一般出在公检法司、税务、海关、工商等有一定司法执法权的单位;一种是被动攻击,一般是年轻得志,就目空一切,多出在社会管理部门,如国土房管、公路、城建、金融等部门。 得到钱这些人喜欢大肆挥霍,或用于风险投资;年轻女性职务犯罪常常是受奶油小生“蛊惑”。 诱因:环境观念机制 说起犯罪诱因,宣讲团谈到几个因素。有周围环境的影响,有些案子是群体性受贿,刚走上岗位就纠缠于“我的科长今天给我一个1000元红包,说是企业给每个人的过节费,你收不收?”有些年轻人选择同流合污;很多走上犯罪道路的人认为“腐败是领导干部的问题,不关我事”,让行贿者有机可乘;年轻人大都学历较高,并不是真正的法盲,却存侥幸心理;不少职务犯罪其实可以防微杜渐,可监督机制的漏洞使权力滋生腐败。 主持人刘树谦副教授特别强调目前对行贿者的打击力度不够也是导致腐败的诱因,新刑法虽然加重了对行贿者的惩处,但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对策:监督是个关键 部分宣讲团成员认为加强舆论监督、媒体曝光是应对青年职务犯罪的首选。曝光那些高层腐败案,产生威慑力;加大政策、法规的透明度,畅通投诉、监督渠道。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国情教育,在人员考核中充分考虑廉政因素。引入竞争机制,给年轻人提供机会,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 刘树谦一语总结: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林洁 彭冬松 钟亚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