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西进工程引争议 有关部门忌谈申报世界遗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20日05:30 中国青年报 | ||
杭州在“申遗”路上走了将近3年。自1999年西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之后,杭州市政府立马下令市园林文物局成立了“西湖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这一组织所辖的宣传组、规划整治组、对外通联组和办公室等部门,紧锣密鼓地将“申遗”工作展开了。 周建平是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法规处处长、西湖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主任。当她面对媒 知情人士透露,周之所以不肯透露“申遗”的细节,一方面,在西湖“申遗”之际,社会各界希望市政府对西湖景区及周边环境进行一次大规模整治;另一方面,市政府正在实施“西湖西进”工程和“湖底隧道”工程。整治与扩建之间的争论一直没有得到平衡,处于漩涡位置的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自然“不希望在这个关键时候出什么口误”。 文物园林局的“秘密报告” 在杭州采访时,笔者意外获得一份“秘密报告”。这份题为《杭州西湖申报世界遗产环境整治方案》的“报告”,是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杭州市园林文物局联合发布的,时间是今年9月20日。由于“报告”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所以仅限于政府高层与业界学者之间传阅。 据悉,杭州是将西湖的良渚文化与龙井茶“捆绑”申报的,实景面积为43.75公里,占西湖景区总面积59.04平方公里的绝大部分。 根据“报告”的建议,杭州市政府将动用10亿至15亿元资金,对西湖展开一系列整治工作。其核心内容,实际就是整治工作所要解决的问题。“建筑总量上升、饱和,城市化问题突出”,首当其冲成了西湖的第一问题。“报告”对这一点所给出的证据是:在西湖的申报范围内,一是违法建筑情况严重,其占地面积达到3.4万平方米;二是影响景观的破旧、杂乱建筑大量存在,面积达7万平方米。“报告”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在于,这一情况近几年来还呈现出上升趋势。有一组数据足以证实这一点: 1984年至1986年3月,政府审批的建筑面积为16万平方米,平均每年为5.33万平方米; 1997年至2001年5月,审批面积竟然高达87.76万平方米,平均每年为17.55万平方米,比前一时间段陡然增加了两倍以上; 1997年至2001年的拆除建筑面积为18.87万平方米,这意味着此间净增的建筑面积达到69万平方米。当然,它还不包括违法建筑。 在世界遗产申报范围内,西湖国宾馆、杭州饭店、屏凤山疗养院、浙江大学三分部和西子国宾馆等,与遗产内容格格不入,明显破坏了遗产的完整性与真实性。“报告”还提到,“处于西湖中心的金沙港文化村,二期开发房地产,直接违反了国家法规,势必对资源保护产生严重影响”。又比如,处在遗产申报范围缓冲地带的吴越文化保护区和南宋文化保护区,因为其附近陶瓷品市场的无序扩建,已遭受建筑物的“围剿”。“报告”陈述的第二大问题,是“对土地、水资源的利用不合理”。如虎跑泉厂、乔老爷矿泉水厂的产品,都以抽取地下泉水为原料获取利润,直接造成天然水源的水量受损。“景点冷热不均”问题也很突出。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世界遗产”评审中最忌讳的要素。“报告”指出,灵隐寺、岳庙、三潭印月、六和塔等景点,经常人满为患。以灵隐寺为例,年客流量达到330万人次,每平方米负载超过86.2人次。而西湖周边群山间旅游资源丰富,却游人稀少。 此外,破坏性建设和建设性破坏现象时有发生,文物保护单位的周边环境氛围欠佳,水污染问题仍未根除。尤其是湖东岸的高层建筑,已严重破坏了“三面云山一面湖”的传统大格局。 西湖申报世界遗产办公室有关人士表示:“我们的申报文本已上报到市政府一级,正在审批。针对“申遗”问题,我们始终没有宣传过,从不张扬。” 据悉,不张扬的原因之一,是竞争太激烈了。现在全国有30多处风景名胜列入“世界遗产预备清单”,全部正式上报需10年以上时间。西湖从“预备”到“正式”之路遥遥无期。再说,作为申报之一的“龙井茶”,产品实物与品牌价值都因假冒问题受损严重,导致申报工作遭遇双重难题。 古城消失已有教训 “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这是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完杭州,在临走前丢下的一句话。谁也不会想到,这句或许是尼克松在不经意间的“脱口秀”,却深深地刺痛了几任杭州父母官的心,并且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杭州城区盲目扩张的“口实”。 专家对惨痛历史的回忆,甚至能清楚地列出杭州古城被破坏的时间表: 杭州古城的最后消亡是从1979年开始的。那以后,杭州新建建筑面积在1.5万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小区有47处。 1986年,杭州市提出了“住宅建设实行改造旧城与建设新区相结合,以改造旧城为主”的方针,住宅建设进入了城市历史街区。 1997年8月,为帮国企脱困,杭州市成立土地储备中心,实行土地招标拍卖,以地生财。从此,政府在土地审批问题上放开了手脚。对古城的摧毁,一直延伸到西湖的湖滨地区。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浙江大学教授毛昭晰说,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杭州市区仍保持着从吴越国到南宋、明、清以来的传统格局和历史面貌:“躲过了自然灾害、政治运动,却倒在现代化建设的误区中,实在令人遗憾”。专家之所以一再提及这些旧事,原因在于,这已直接影响到杭州的“申遗”大事。 2000年10月21日,联合国遗产中心顾问阿兰·马兰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官员景峰以及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等一行来到杭州。他们在了解杭州的情况后一致认为,因为杭州古城和历史街区的消失,杭州以“城”的名义“申遗”已不可能,只能将希望寄托在西湖身上。 中国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秘书长郭旃先生在《世界遗产与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中写道:“西湖美景和优雅的杭州古城本来可以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推荐和申报,但由于发生了那么多的遗憾和剧变,不仅古城的大片物证几近消失,连西湖周围的景观都有了碍眼的改变,它登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困难大大增加了。因此,国家有关部门不能贸然把它提交国际机构审批和检验。” 有分析说,这正是杭州在“申遗”问题上一直保持低调的又一原因。 西湖西进与湖底隧道 古城毁了,西湖的命运将如何?现在的情况不难看出一些端倪:“秘密报告”中的整治方案至今无声无息,新的扩建工程却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 对西湖“整容”的最大动作,即“西湖西进”。最先提出这一设想的,是原杭州市园林文物管理局副局长吴子刚。这位八旬老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过类似的说法,现在旧话重提,出乎意料地引来了各界的高度关注。 2001年3月,北京林业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和杭州园林设计院的“西进可行性”报告出台。同年4月,北京林业大学的方案胜出。此方案将西湖向西推进,使西湖水域扩大四分之一,并增加了6个景区。 日前开始全面实施的“西湖西进”工程,涉及154家单位,2586户居民,常住人口6474人,外来人员4918人,包括居民集中的茅家埠村、赤山埠村和西湖乡政府、信用社、敬老院、小学、仓库以及小型工厂、商业设施等的安置工作。 有专家质疑,在国家级风景旅游区做这么大的“整容”手术,杭州市一方显然做不了主,国家有关部门怎么没有公开发话?既然杭州市正在“申遗”,关键时刻调整西湖现有的布局,会不会对列入“世界遗产清单”产生不利影响?“西进工程必须符合西湖的总体风格,不宜搞大动作,更不能画蛇添足。”浙江大学旅游系的周进步这样认为。《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也明文规定:“西湖风景名胜区建筑物的风格、形式、体量、高度、色调,要与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协调。外围保护地带建筑物的设计、布局,要与风景旅游城市的要求相适应,不得有碍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观瞻。” 有专家指出,如果说西湖西进工程有着“退耕还林”的意味,那湖底隧道工程完全违背了西湖的总体风格,而且是一个价值上亿元的“大动作”。 早些时候,针对西湖边旅游旺季车满为患的现状,一位杭州市政协委员提出大胆设想———在西湖底下建造一个大型停车场! 他的依据是,白堤、岳庙、楼外楼、中山公园和浙江博物馆等景点,目前都变成了停车场,既污染了景区的空气,也存在安全隐患。建西湖湖底停车场最大的好处是不占地,并可最大限度地解放白堤,真正做到禁止通行机动车,而北山路、岳坟也可以做到禁止停车。 由于反对者众多,“湖底停车场”最终没了后话。但出乎意料的是,与“湖底停车场”异曲同工的湖底隧道工程,竟然在无声无息中准备上马了。 来自杭州市建委的最新消息,为缓解湖滨路的交通问题,湖滨隧道工程规划方案已经正式确定。这个明年年初即将动工的工程,计划在环城西路和教场路交叉口地下约4米的地方开挖,向南穿过六公园,在西湖底下延伸至一公园处,并与岸线相接。隧道全长近1269米,其中西湖湖底段长约800米,为双向四车道,隧道的通行净高度为3.2米,一般安排小型车辆通行,总投资约两亿元。 一些专家担心,湖底隧道工程除了在风格上与西湖格格不入,还可能对西湖造成致命损害,比如渗漏、西湖湖底沉降等。不知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又由谁来负责呢?(罗昌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