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首富村”探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24日13:13 扬子晚报 | ||
走进只有203户人家、881口人的武家嘴,但见50多幢造型别致的农民别墅鳞次栉比,其室内装潢水平一点也 不逊色于城市家庭,至于冰箱、彩电、空调、音响等家用电器更是一应俱全。村党总支书记武继军告诉记者,为了让村民能享 受到城里完善的配套设施,提高生活质量,村里已决定投资1亿多元,将村庄实施整体搬迁,移到县城边上居住,新盖的房子 全部是较高档次的别墅。 诱人的别墅,对于武家嘴的农民来说,不过是“冰山的一角”,其更多的财富不在这里,而在浩浩荡荡的长江中。据 统计,全村现有个体钢质运输船143艘,最大的吨位8000多吨,3000吨以上的有60多艘,固定资产达2.2亿元 。有人计算过,如果将武家嘴的船只列队航行,在长江中可排10公里以上。武继军解释道,这143艘船就意味着143个 百万富翁,因为一艘3000吨的钢质运输船价值350万元至400万元之间。目前,全村资产在百万元以上的农户占70 %,500万元以上的农户占20%。这里没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武家嘴虽坐落在美丽的石臼湖畔,却是南京市最小、最偏远的一个村庄。它人均不到三分地,缺路少田,曾被称为“ 渔花子”村。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围湖造田,石臼湖的面积缩小了三分之一,加之污染,使祖祖辈辈主要靠捕鱼摸虾为生 的武家嘴人面临“失业”的危险。 在巨大的生存危机面前,1986年,全村举行了热烈的关于如何加快发展的大讨论。通过讨论,大家逐步形成了共 识:在人均3分地上打转转,连肚皮也撑不饱;在偏远的小地方搞工业,一缺资金,二缺技术,难有作为;只有依靠本村农民 具有从事船业运输经验的优势,靠水吃水,大力发展水上运输业才是惟一的出路。 如果说水运业使武家嘴人摆脱了贫困,那么真正使他们坐上“金陵首富村”交椅的却是造船业。1989年春,农民 武雪松运货到浙江,闲聊中得知,浙江近海一带的农民正千方百计寻购大吨位货船,若在船厂造一艘千吨铁船周期约14个月 ,而武家嘴人只需六七个月,且造船成本只是船厂的三分之一。“这么大的利润,我们为何不干?”武雪松这一干,不仅使自 己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而且也给全村人蹚出一条“造船—运输—卖船—再造船”的发财之路。抓住三次机遇带来大发展 党总支书记武继军常说的一句话是“机遇不等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机遇是罪人”。而武家嘴的崛起,主要是抓 住了三次较大的发展机遇。 第一次是上海浦东开发。村党总支在广泛搜集信息的基础上,经过认真分析,认准了浦东开发对水运船户来说是个巨 大的“利好”,于是大胆鼓励村民发展水运、造船业。那时,全村滩涂的沿湖岸边都变成了造船厂,出现了家家户户造大船的 景象。浦东开发,使武家嘴人的钱包鼓了。 第二次是1993年国家宏观调控后,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总量,黄砂等建材物资市场萧条,村民们一筹莫展。村党总 支明确告诉大家,一条“砂”路走到底,肯定会陷于困境。为此,党总支积极引导村民向集装箱等多品种物资运输转变。正因 为他们积极调整了运输结构,非但没有减收,反而有所增长。 第三次是党的十五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作了充分肯定,这给武家嘴人吃了一颗“定心丸”。村党总支进一 步统一村民的认识,“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使武家嘴产生了新的飞跃。 这里有一个一心为民的好班子 面对“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狂潮,当不少人在利益的驱动下纷纷下海淘金时,1986年,年 仅24岁的武继军却反其道而行之,不走财路走穷路,“上岸”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 武继军曾是村里最早从事水上运输者之一,有着相当丰厚的收入。为了全心全意地为村民服务,他不顾家人的强烈反 对,卖掉了自己的船,并亲自担任水上运输服务公司总经理。他给全村12名干部定下一条铁规矩:当干部就不能干个体,干 个体就不能当干部,以防止像有些村的干部那样,不仅干着自己的,而且还沾着公家的。正因为武家嘴村有了像武继军这样的 “把舵人”,才能带领全体村民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绕过一个个漩涡暗礁,登上富裕的彼岸。包永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