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人才报:中国企业人事事件十大关键词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30日09:51 21世纪人才报 | ||
中国企业人事事件十大关键词 -本报记者杨艾祥 述评关键词1出局 解读:这是一个谁都不愿意涉足的词,特别是企业的高层,但这个词却往往和高层们相伴,很少听说某某驾驶员出局了。 出局,总让人想去琢磨出局者背后的东西和“局”里的事情。这个“局”字更让人想起“迷局”、“棋局”、“残局”等等,当然偶尔也会让人想到“饭局”,但是,想到“饭局”难免不去想“鸿门宴”。 回顾今年的出局者,表面上看他们不是自己把自己弄出局了,就是被别人给弄出局了。 当我的左脚踏在了右脚的鞋带上,一蹭,“轰隆”一声,我摔倒在地上。也许我们会去抱怨鞋带太长、道路太崎岖,但你自己不去踩你的鞋带就不会有后面的事情了。 出局者的抱怨不会少,为出局者抱怨的人也不会太少。但是弄你出局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出局了,是局外人,是旁观者。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许出局了更能看懂局里的事情,更能把握好后面的“局”。 代表事件: >>>李汉生 对于3年前因从惠普中国“空降”到方正而备受舆论关注的方正数码有限公司总裁李汉生的出局。本报的标题是《入局之时已出局》。 本报认为,尽管方正上下都知道李汉生是作为“救世主”的角色出现的,但面对一个工作收入一年(年薪600万港币)相当于你一辈子的领导,隔阂不可避免会产生。同时,李汉生空降方正集团核心企业方正电子之初,将原有的10多个副总裁全部罢免。有舆论认为,李在树立自我权威的过程中不免伤及无辜。 李汉生的另一大失误在于他迷信规范化管理。在李汉生看来,方正什么都有,缺的只是管理。只要在根本上改变方正民主有余、集中不足以及经常上演“办公室政治”的校企文化,就能将方正妙手回春。 但短期的“止血”并没有让方正电子走出困境,单纯财务上的好看也没能改变方正电子的股价。更致命的是,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做法让方正处于无休止的调整和震荡中。 李汉生的出局在中国企业界引发了一场关于职业经理人命运的讨论,甚至有人认为他的出局是职业经理人的溃败。 >>>彭朋 9月7日,在铁通总部临时召开的董事会议上。除彭朋外的12位董事,10位投票赞成,2位弃权,彭朋被免去铁通总经理的职务,但保留其铁通副董事长职务,并兼任专职书记。 因为敢拼而绰号叫“彭大将军”的彭朋曾任铁道部电务局副局长,后调至铁道部通讯信号公司任总经理,在出任电务局局长之后成为铁通的第一任总经理,被认为是铁道部负责通信的资深人物之一。 尽管铁通发言人董斌峰表示此次公司主要领导更换属正常调整。但事实上除了业绩不佳,促使铁道部痛下决心的根本原因,是今年年初,时任铁通总经理的彭朋曾向国务院的主管领导提交的一份报告。彭朋力主将铁通脱离出铁路系统,划归信产部和大工委直接管辖,从而变成一个真正市场化运作的、独立的电信运营商。 当这份报告被转交至铁道部讨论时,随即引发了铁道部高层对于铁通管理层的置疑。有人认为,这个时候,彭的出局已经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对于彭朋的出局,有媒体在“出局”两字前面加了“惹火”两字,颇让人寻味。 >>>吴士宏 12月1日,吴士宏聘用协议期满正式离开了TCL。她的离开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对于吴士宏在TCL的命运,本报早在今年春天就有分析:在TCL各事业部的经费都不甚宽松,集团又紧着重组上市的情况下,李东生不可能再分心去做别的事。但吴士宏对TCL的海外融资多少还是有价值的,这是她业绩做大之外的惟一机会,只是这机会如“星火微光”。 其实早在今年的7、8月份,吴士宏便在TCL内部处于半离职状态,当时她就以“个人身体不佳”为由,向公司请了长假。对于其间公司所有的运作与管理她都没有参与,只是偶尔露个面,开个会。 吴士宏在TCL的时间比在微软的时间多了一倍,比别人对她“在TCL做不过18个月”的预言也多了一倍。 关注吴士宏的媒体大概都有体会,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她,在TCL期间比过去沉默了许多,内敛了许多。或许当年的喧哗,本非其所愿。 纵观吴士宏走过的路,作为职业经理人的她,出局对她来说难免有些宿命的色彩。 关键词2“起义” 解读这绝对不是陈胜、吴广创造的词语,但提到这个词,不能不想到他们。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尽管陈胜、吴广的起义同所有失败的农民起义一样,没有远大的战略眼光,但它从根本上动摇了秦王朝统治,为尔后项羽、刘邦灭秦创造了有利条件。 回到21世纪的今天,历史绝对是给我们了更多的启示与警醒。 对于一个企业,这个词绝不是好兆头。一般来说,在企业里能谈得上“起义”的人,至少都是有头有脸的,并且还能组织起一帮人。而他们“起义”带走的不仅仅是人,更多的是一种关系。从以前的合作变成了竞争(也许还是斗争),从以前的悉心维护变成了相互诋毁……不同的关系就有不同的处事原则,后果就不言而喻了。 痛定思痛。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背景是,秦王朝急政暴虐,徭役、赋税重加于民,严刑苛法,民怨沸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企业里“起义”事件的背景呢? 代表事件: >>>利玛公司 2002年4月,利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营销总监、技术总监以及营销、科研、技术服务的骨干共近70名人员相继辞职。辞职总人数占公司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些人员随后另立山头,于6月17日在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召开工作会议,宣布成立了“软件工程研究中心”。 据了解,软件工程研究中心的业务和利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多有重合。 >>>蓝波万维 10月16日下午6时,蓝波万维五位管理高层同时向本报独家报料:宣布和蓝波CEO以及丰联集团合作决裂,舞起了“起义”的大旗。 五位管理高层认为,6月份,最大的股东丰联集团就停止给蓝波注入资金,并打算转卖蓝波,并且对所有的债务实行拖延处理。作为占有5%的股份的五位管理高层,甚至都不知情。 五位管理高层同时表示,他们基本雇金也被折半或停发,有些员工甚至被通知在家待岗。 通过本报的报道后,10月21日的下午,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的薛峰等6名蓝波高层管理人员被CEO赵明动用保安强行清出公司。 关键词3退休 解读:尽管今天我们仍然在使用这个词语,但是印象中,它总是属于我的父悲或者是祖辈。当然它也应该是在过去的岁月,总在想它应该和计划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自然地相信,这个词语沿用的,只是一种说法罢了,而少了许多过去的意义。 可是在今年7月,连续发生的三件关于退休的大事,不得不让我重新审视我过去的看法。 三个人都充满了神秘色彩。都是国有企业的奠基人,都有很强的个人威望。都接到的是政府的退休通知书。 虽然说作为国企最大的股东,政府罢免或者任命一位老总是无可厚非的,但每一位“退休”的老总都是依依不舍,壮志未酬。 这总是让人思考更多的问题:谁来接班人?接班的程序究竟该如何处理?新人能不能挑起大梁? 倪润峰离开长虹后又回来了,他们是否会有那一天,这还是个未知数。 代表事件: >>>陈荣珍和张巨声 7月7日,安徽知名家电企业——荣事达集团和美菱集团同时接到合肥市委下达的通知:荣事达董事长兼总裁陈荣珍、美菱董事长张巨声退休。陈、张二人均为各自领导的企业里充满传奇色彩的创始人,多年来分别在荣事达和美菱两家企业中扮演着“精神领袖”的角色。消息传开,业界哗然。 事件发生后,围绕同期免去荣事达与美菱的老总,却并没有经过这两家企业的董事会批准程序,合肥市委有无权力绕过企业董事会来决定企业董事长或总裁的人选等等问题引发了企业界一系列的讨论。 这样的讨论还没有结束,新的问题又出现,新的领导人能否支撑大局成了大家关心的话题。 12月初,一篇《荣事达治理僵局》的文章对荣事达离开陈荣珍后的困惑做了分析。人们不由得去重新审视国企领导人的接班问题。 >>>罗日炎 同样是在7月,罗日炎步了陈荣珍和张巨声的后尘。7月24日晚上,黄石市委召集美尔雅集团中层以上干部在该市的磁湖山庄开会,会议的主要内容是宣布新的人事任免通知。这份名为《关于裴文春等同志职务任免的通知》说,罗日炎同志因年龄原因光荣退休。 但对很多人来说,罗日炎退休这个消息仍然来得过于突然,因为就在不久前,罗还在为美尔雅的扭亏想办法,人们都预测身体健康的罗会干到70岁。 关键词4跳槽 解读:近两年职场上流行一句话:金九银十跳槽月,但是对于普通的员工,这个词也不会有太大的反响,“水往低处流,鸟往高处飞”这个道理谁都能理解。 但是当“跳槽”遭遇带“总”字的人,就有新闻了。 这个新闻大概有两点: 1.为什么要跳?能坐到“总”的位置,你即使没有突出的领导才能,至少你也要会拍马屁。但是这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拍出来的,你还得认真地拍,兢兢业业地拍。所以,对于一个“总”的跳槽,就会有深层次的原因。要么是企业的发展不适应个人发展,要么是个人的的成绩没有得到承认,认为自己亏了等等。每一点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2.跳槽的后果。一是对于跳槽者原来的企业,相信对于一个“总”的跳槽,这个企业绝对不是好事,尽管企业内可能有他从前的对手会欢心鼓舞。对于个人,就更加应该思考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已经太多了。同时,作为一个职业人,在新的企业你能否遵守你的职业道德,能否做到保守你从前企业的商业秘密等等更应该思量。对于新的企业,跳槽者能从别出跳来,也能从你这里跳走。 代表事件: >>>刘飞和王华 7月,荆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审结了一桩违规跳槽、涉嫌泄漏商业秘密案。原金龙泉集团两位副总——被判赔偿金龙泉集团经济损失共56万余元。因泄密而赔偿在湖北尚属首例。 王华、刘飞在金龙泉是从基层由普通员工做到副总的。并且分管了公司的要害部门。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刘、王二人在事先没有任何迹象、事后没有说明的情况下,分别于2000年5月和2000年6月自动离职,到蓝田总公司任职。刘飞没有办理解除劳动关系手续。 二人的突然离职造成了金龙泉集团组织的一度混乱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二者还带走了金龙泉集团的商业秘密和营销客商。 >>林瑶珉 9月,平安寿险武汉公司总经理林瑶珉悄然离职把目光盯上了上海。仅仅几个月前,林瑶珉还公开表示,在未来3至5年时间里,他将带领平安保险公司发展成为湖北省内最大的人寿保险公司。林瑶珉的跳槽在保险业界引发了争议,保险人士更换环境是否正常?将会在更多的地方成为现实。 关键词5 100万年薪 解读:这绝对是一个诱人的词语,但是在诱人的背后,难免让人把他和另外一个词相联系,那就是“炒作”。 虽然我们也承认人的差异性,但是在没有被实践证明之前,我们可能都会去思量这个拿着100万年薪的人的价值究竟值不值100万,因为市场经济,我们总在打量“价值规律”。 10月25日,2002年度中国大陆100首富排行榜由《福布斯》杂志于正式揭晓而在业内引发震动。很多企业家都公开表示不承认其排名。追究一个原因,那就是因为上了榜的富豪栽水的多了。还有人说,是民众的仇富心态太重了。 回到100万年薪的话题,别人前100富豪还不愿意露脸,你拿个100万年薪就搞得乌烟瘴气。这背后究竟有没有水分,明眼人自然有分寸。 代表事件: >>>清华大学4月28日下午,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经济管理学院赵纯均院长,亲自为28位来自哈佛、耶鲁、麻省理工大学等国际一流商学院教授颁发了聘书,并给教授们开出相当于年薪100万元人民币的天价。据清华大学负责人介绍。这些海外教授将分为若干教学组,由3至4名教授作为学术领头人,共同负责一个学科领域的建设工作。这样,这些教授将可以合理分配在国外原任教单位和在清华大学的工作时间,兼顾家庭生活。 >>>陈琳 6月26日,陈琳被山东外事翻译学院解聘了。这个50天以前才以百万年薪荣升院长的哈佛博士无疑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在这样的关注的背后,更多的让人看到了,从招聘到解聘,这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闹剧。本报以《民办高校100万年薪请校长值不值》,《一场精心策划的闹剧》等文章对这件事情做了报道给“百万年薪招聘哈佛博士”事件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撕开了画皮后,陈琳曾经公开发表言论要状告本报,但是事到如今,不了了之。 关键词6换血 解读:换一点血不应该叫换血,因为它无法改变现状。所以我们我们经常看到的是《XX高层集体换血》之类的标题。 一个人跳槽的危害就能危及一个企业的命运,如果一个企业的高层都变换了,这种危害就更不敢想象了。企业不是在关键时候也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起义、跳槽似乎是个人更多地占有主动。而换血却让人感到这背后有种无形的力量在促使。翻看今年企业换血的事件,没有一例子不是在企业面临新的选择时作的选择。 换血是医疗上的是改善新陈代谢,企业在运用这一技术时,是否也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我们总是在期待这样美好的前景,即使是失望,因为失望的背后还是期望。 换血也许真的就能带来鲶鱼效应,但是换血毕竟是一场赌博。总之,换血了的企业也应该重新给自己写总结了。 代表事件: >>>南方证券 7月初,南方证券由于此前申请破产,遭到了有关部门回拒,遂决定对高层进行换血,希望通过此举解决当前的危机。 此次南方证券的高层变动,替换原高层总裁刘波、郭元先、沈沛等人,而新的领导层则由深圳创新科技投资公司以及首创股份、深发展以及其他一些股东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 在此次高层变动之前,证券公司中的中层管理人员有部分已经在去年南方证券的裁员中进行了更换,使整个公司的人员结构上都已经进行了调整。 >>>天汽董事会 8月7日,天津汽车夏利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届董事会第十次会议上,天汽集团与一汽集团签署了《关于天津汽车夏利股份有限公司国有法人股权的转让协议》,同意刘清茂、董懋勋、赵志杰、付国瑞、陈延东不再担任公司董事职务;同意推荐竺延风、张世堂、金毅、吴绍明、许宪平为公司董事候选人;同意田聪明不再担任总经理职务的申请。决定聘任许宪平为公司总经理。 同时,经总经理许宪平提名,董事会决定:聘任田聪明为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聘任赵洪志为公司副总经理。 >>>ST康达尔 11月5日,ST康达尔发布了临时董事会决议公告,鉴于原董事长陈枫与总经理欧锡钊已提交辞职报告,选举王敏为公司新任董事长,同时聘任周文川为公司总经理。据悉,ST康达尔的高管变动一直就未曾平静。今年6月,由公司第二大股东中西药业提议,改选了两名董事,中西药业败走之后,10月25日,公司董事会议又免去了张伟光副总经理的职务。事隔10天,公司又有3位新的高管走马上任。 关键词7洋CEO 解读:事物是渐进的,又带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当我们回眸中国男足聘请的第一位外籍教练施拉普纳时,草率地将其定性为“骗子”明显片面。施拉普纳带来的运动饮食和赛后恢复等科学手段至今仍被许多国内球队所采用,尤其是中国队兵败世界杯后,回想施拉普纳所倡导的爱国意识和豹子精神,更觉得其切中要害。 当1997年的大连金州被中国球迷的泪水洗刷时,霍顿,一位来自现代足球发源地的大师被请了进来。但他固执的性格与适者生存的法则相抵触,死板的战术又没能使国奥队出线,于是霍顿在有中国特色的“民意表决”后下了课。 选择米卢是中国足球之幸事。米卢对中国足球的贡献除了一张我们求索44年而未得的世界杯入场券外,还有就是他倡导的“快乐足球”理念。总结三位外籍教练在中国的执教史,我们就会发现,中国足球的“洋务运动”一直没有摆脱机械模仿和盲目引进的阴影,也一直没能从骨子里做到虚心师夷。 提到洋CEO,我们不得不想到足球的洋教练。 代表事件: >>>深圳清华现代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7月20日,深圳市政府人才招聘及中国国际高新科技成果交易会推介代表团启程赴美国和加拿大招聘海外人才。本次招聘开出酬金最高的是深圳清华现代中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他们拟以30万美元的年薪招聘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年薪250万元人民币(约合30万美金),在美、加等国都属于很高的薪酬了。 解读:没有人相信“5000”这个数字:托普需要多少钱来“养活”这些人?一名合格的软件工程师总的人力成本一年在10万元左右,5000人就是5个亿!这5个亿不是收入,而是利润。现在国内收入过5亿的软件公司有几家,利润过5亿的软件公司几乎没有。招来这5000人又做什么?托普业务涉及领域广泛,软件的产品线很多,但没有形成核心的品牌优势,也没有市场占有率的优势,托普软件仍处在圈地阶段,一下子招5000人如何安置?国内员工总数能够超过500人的软件企业还属于凤毛麟角,至于能够拥有千人以上技术开发队伍的则是少之又少,托普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组建5000人的研发队伍?托普能顺利招到5000名软件工程师吗?在这个业界所有的聚光灯都已经照射软件产业的微妙时刻,在这个国内人称“合格的软件工程师不超过五万人”的现实面前,在软件人才炙手可热的今天,托普如何能完成5000名的招聘工程? 代表事件:>>>托普 7月5日开始,全国主要城市电视台、报纸、知名网站等都成为托普招聘5000名工程师“轰炸”的阵地。托普真的要招5000人?招这么多人做什么?这5000人命运如何?管理跟得上吗?7月22日,本报头版头条《一口吃进5000名工程师托普胃口真有这么大?》率先对此事提出质疑。 不出所料。“10分钟之内必须在一张已经打印好的通知单上签字同意。否则将被视为自动离职。”12月17日,一位名原托普鞍山软件园的员工致电媒体,告知托普集团现在进行时的一场人事震荡风暴。尽管托普方面的解释是,“调整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融入托普的文化,和托普的员工打成一片,并不存在故意刁难的向题”。但从工作性质看,这又跟当初的招聘自相矛盾。宋如华在托普集团十周年庆典之际宣布启动“5000软件工程师计划”之际,宣称将在未来10年之内将托普打造成为“中国软件航母”。但是让人迷惑不解的是,此次是将软件工程师们分流到主要负责硬件服务的my TOP集团从事电脑销售服务的工作。托普圈人的影响还在继续。 关键词9食量锐减 解读:食量锐减让人思考的是总是与毛病有关,是消化不良还是人老了呢? 所以当一个企业在招聘人时一贯是大手脚,突然有一天说减少8倍的招聘数量的时候,难免让人惊讶。惊讶的背后是惊醒。 关于华为人才策略的非议,来源于一个“大”字,数量大、流动量大,几乎是业内所有人不解、怀疑、指责和否认的重点。在华为看来,要得多,那是因为有这么大的碗,吃得了这么多的饭,何况人才竞争,一样是物竞天择。至于走的多,那是因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虽然可能有些人只在华为发挥了七成甚至更少的能量,可能过多的变动会让企业的发展变得不那么稳健。华为是中国目前最成功的通信企业之一,这使得它有资本有时间笑对一切指责和问题。 代表事件:>>>华为 “人才大鳄”华为今年食量锐减。去年在各大高校招聘了六七千人,而今年这一数字缩水了八倍。华为在过去的六年里,至少每年都会从全国高校招1000至2000人。而在去年达到最高峰,据称有六七千人。关于华为“圈人”的气势,业内流传了一个传说,华为到一个知名高校,便说出这样的“狂语”:“工科硕士研究生全要,本科的前十名也全要。”但是今年华为总的招聘人数不过800人左右。至于原因,有人分析是由于华为内部已经存在着人才浪费和人才囤积。 关键词10挖角 解读:当诱人的高薪摆在面前时,很少人不动心的,但衡量一份投注一生的事业,有时并不只是看薪水的多寡而已。最重要的,是自己成长的步调、方向,能够与公司结合,创造双赢的局面。现在的环境是一个高竞争、产品周期短、变迁不可预料的社会,因应社会的变动很重要。我们只有二种选择,一是因应变迁而成长,另一种就是被社会淘汰。这个抉择不是那么容易,毕竟工作了一段时间,要放弃这些日子的努力成果难免会犹豫。 代表事件: >>>用友从年初就闹得沸沸扬扬的用友集团重金挖角的故事终于揭开了谜底。在4月28日用友公司董事会2002年第八次会议上,原宏道咨讯亚太日本区总裁何经华正式登陆用友,出任用友公司新任总裁。原总经理郭新平被改选为用友公司副董事长。据称:用友集团是以年薪人民币500万元的巨资,把何经华挖到用友的。而这个惊人的数字据说比何经华任职宏道资讯时的年薪多了数倍之多。 >>>友邦 2002年6月7日,作为首家进入北京的外资保险公司,友邦在这一天正式开业。人才大战自然摆在保险同行的面前。尽管友邦在说自己不挖人,但是中资保险公司却在说,我们有人投奔了友邦。自己的人为什么会被挖,出了思考别人的手段,更多的还是应该思考自己的原因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