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寒夜 目击“神舟”九天揽月 | ||
---|---|---|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12月30日11:29 解放日报 | ||
戈壁寒夜,万籁俱寂。此刻,我国载人航天发射场灯火辉煌,巍巍发射塔锁定“神舟”四号飞船,静候那千钧一发时刻的到来。 “各号注意,1小时准备!” 0号指挥员郭保新那洪亮有力的口令穿透夜空,通过调度传到各个岗位,回荡在发射场 此刻,数以千计的科技工作者奋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百余米高的发射架各层平台上,火箭、飞船等系统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冒着凛冽的寒风,正在对火箭和飞船作最后的测试检查。他们的标准就是丝毫不差,确保发射成功。因为地面检测差之毫厘,上天就会失之千里。 测试指挥大厅内,聚集着身着天蓝色或白色工作服的技术人员、指挥人员和为任务“保驾护航”的各大系统总师、专家。他们仔细地审视飞船、火箭上传回来的各种测试数据,唯恐漏掉一个疑点。 发射前一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遭遇了20多年来罕见的强冷空气突然袭击,连降大雪,气温骤降至零下30多摄氏度,给发射场和全体参试人员带来极为严峻的考验。 “神舟”四号能否按预定时日起航?发射日的天气成了上上下下关注的“焦点”。 飞船发射如同打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利,飞船发射就会受到影响。倘若错过最佳发射“窗口”,又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仅“远望”号测量船在海上多呆一天,就得多花10万美元。 于是,选择发射时机成了当务之急,中心气象观测兵坚持每天24小时监测发射场气象情况,动用了雷达和气球等多种设备探测浅层风和高空风。 发射前几天,记者参加了一次气象预报研讨会。那阵式一点不亚于“战前”的准备会。几十名气象专家和一线的气象预报员,在挂满气象云图的气象室里,就发射区域的云图、温度、沙尘、风力风向等要素,对选择发射日气象作出了各自预报。 最后,总参气象局的气象专家、总工程师潘剑翔综合分析得出结论:12月30日凌晨可实施发射。各系统迅速采取了有效的防寒措施,做好了打一场攻坚战的充分准备。 发射前8小时是加注人员最忙碌的时刻。托举“神舟”的长征号火箭张大“胃口”,要吞进400多吨燃料,才能积蓄足够的飞天动力。原以为加注现场会是黄烟滚滚。可当记者走进燃烧剂加注库房时,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明净敞亮的现代化机房。5个高大的控制机柜一字儿排开,长达10米的控制台前,端坐着加注指挥王洪志和3名操作手。 “开始一级加注!” 王洪志一声令下,一名操作手敲击泵启动键盘,燃烧剂液体通过地下管道自动汩汩流进火箭体内。 3个小时后,400余吨燃烧剂加注刚一结束,氧化剂库房就跑起了“接力赛”。 氧化剂库房的布局与燃烧剂库房基本相似,只是“主人”不同。指挥员李伟今年才27岁,只见他紧盯微机显示屏上的数字变化,有条不紊地下达一个个指挥口令。3名操作手按照指令准确按下各自分管按钮,丝毫不敢大意。因为火箭加注历来是发射场最关键、最危险的一个重要环节,加注剂量的精确与否,直接影响火箭的飞行高度和飞船的入轨精度。 “40分钟准备!” 大厅显示屏上,发射架平台徐徐展开,乳白色船箭组合体等待起飞。二级箭体上,由江泽民主席亲笔题写的长征号“神箭”和飞船“神舟”几个遒劲飘逸的大字,与鲜艳的国旗相映生辉,格外醒目。 火箭系统指挥控制台前,控制指挥张永双下达着一个又一个测试“口令”。小伙子今年刚30岁,已是第三次担任控制指挥。在“神舟”一号飞船发射任务中,因他提出的富有创意的“飞行试算”测试办法,荣立过一等功。 此时,他的妻子黄霞正紧张地对箭上计算机软件进行测试。为了飞船发射任务,他俩结婚已3年多仍未要孩子。发射中心像他们这样的“比翼双飞送神舟”的夫妻有百余对。 “15分钟准备!”控制指挥台前的B码控制终端自动设置了“点火”程序。 这台B码控制终端是由中心年轻的女高级工程师范明喜设计研制的,在3次飞船发射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夜,范明喜又战斗在测控指挥大厅,当火箭点火起飞的一霎那,她将给所有的测控设备统一发布“跟踪目标”号令。 “5分钟准备!”火箭发控台操作手祝亮赶紧接通了自动发射按钮。 “1分钟准备!” “……5、4、3、2、1”所有的参试和参观人员几乎屏住了呼吸。 “点火!”“起飞!” 只听得一声霹雳震天响,巨型“神箭”托举着“神舟”四号飞船飞向太空。发射场顿时火光冲天,卷起千层热浪,向四周弥漫。 这一刻最紧张的莫过中心测控技术人员。为了完成“583秒”的跟踪测量任务,确保航天员在发射段的生命安全,他们刻苦攻关,不断优化联试程序,针对如何识别和处置火箭、飞船在飞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10余种故障模式,进行了半年多的研究,经过多次地面仿真试验,形成了《火箭逃逸、安控实施方案》。但现在谁也不希望它派上用场。 火箭起飞后12秒,位于某测控点号的遥测设备上,组长王翠玲带领3名组员趋动天线,测下了火箭飞行轨迹数据,并迅速点击电脑传送至测控指挥大厅计算中心。 东风中心很快作出判断,并由调度向北京中心及时报告:“酒泉程序转弯。” 漆黑的天幕上,火箭拐弯向东南方向越飞越快,越飞越远,最后化作一颗闪亮的星星,消失在茫茫宇宙。 10分钟后,由千万双手托起的“神舟”四号飞船带着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准确飞入了预定轨道。7天后,当她成功返回地面时,则意味着中国航天员乘坐我们自己研制的飞船遨游太空已指日可待。 (本报酒泉12月30日凌晨1时电) 王艳梅刘程李文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