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怀中:“沈阳社保改革是成功的”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03日17:56 南方周末 | ||
2002年12月23日,辽宁大学教授、副校长、社会保障和社会发展问题专家穆怀中就沈阳社会保障改革的有关问题,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南方周末:截至2002年年底,辽宁及沈阳的社会保障改革已经进行了一年。请您综合评价这一年改革的成果。 穆怀中:总体来说,改革是成功的。尤其体现在“并轨”上——过去,职工下岗后进入“托管中心”,而今天直接走向社会自谋职业,并领取失业保险金。这样做的好处有两方面:从物质上说,可以理顺职工的社会保险关系,使他们以后的养老、疾病都有所保障。按照有关政策,在并轨前要尽量补齐职工的各项保险;而从精神上说,让失业人员直接走向社会,可以激发他们的能动性。 南方周末:在采访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说,国家规定在发放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时,不允许将“虚拟收入”计算在内。但沈阳仍在计算虚拟收入,这使得一部分居民被排除在最低保障之外。请问这种做法合理吗? 穆怀中:我个人认为,“虚拟收入”的计算有一定道理。因为在下岗失业人员中,隐性就业的情况比较普遍。隐性就业会给他们带来收益。另外,“低保”的原则是“养贫不养懒”,如果不计条件地发放或者发放金额过高,可能会让就业者产生不平衡心理。但是,对于一户居民能否被纳入低保,需要做调查跟踪,不能凭印象说话。所以在这里,要求基层社区、居委会做细致工作。 南方周末:在采访中我们还发现,与养老等其他社会保障相比,沈阳的医疗保险覆盖率较低,而且参加医保的条件相对苛刻———比如,有些厂子的离退休人员过多,就不能加入医保。我们了解到这也是全国性的问题。那么,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穆怀中:首先,在我们推行社会保险的进程中,养老保险是最先开始的。依据这个工作程序,医保的推行速度肯定慢于养老,所以覆盖率低。另外,相对于其他社会保险改革,医保改革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每个人每年的医疗支出是不固定的,不像养老或者失业保险金,可以测算出来,这也制约着医保的覆盖率。但我相信,随着社保改革的深化,这些问题都会逐一解决。 南方周末:国家规定,企业的养老保险缴费比例为工资总额的20%左右,但沈阳要求企业负担23%,原因何在? 穆怀中:20%只是国家的一个测算值。各地依据自己情况的不同可以调整,但要向20%靠拢。过去,沈阳企业负担的比例为27%—28%,现在已经下调到23%,也正向20%努力。 南方周末:沈阳社保资金的缺口有多大? 穆怀中:具体数字不清楚。但主要缺口应该来源于企业。社保资金的筹集是“三三制”———国家、企业、个人各掏1/3。我估计,缺口是企业所占三份中的一份,也就是总量的1/9左右。 南方周末:城市的社保改革正如火如荼,但我们注意到:农村的社会保障几乎等于零。您如何看待这种不平衡? 穆怀中:土地、房屋等原因,让农村社会保障改革的迫切性不及城市。而且,中国农村的人口是城市人口的两倍多,而我们国家底子薄,社保在目前不可能城乡兼顾。目前,整个中国的情况是,90%多的社保资金用于城市,只有不足10%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的养老保险中。 所以,在有条件推广商业保险的农村地区,应尽量普及商保,作为社保的补充。另外,国家也开始在一些发达地区的农村搞试点改革,就辽宁来说,尽管沈阳地区没有,但大连已经开始试点。同为中国公民,农民当然享有与城市人口同等的权利,当然也包括社会保障。 □本报驻京记者吴晨光南香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