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户归来:悲悲喜喜中国千年太空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06日15:35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1月6日电(记者李京华韩松)《大众软件》的年轻女编辑凌晨最大的业余爱好是写作有关太空的科幻小 说。凌晨仅仅是千百万热烈期盼着中国宇航员早日登天的人们中的普通一员。中国人的太空计划,看上去有着最为广大的群众 基础。 千年太空梦 凌晨的《月球背面》是一部反映中国人征服月球,在静海之滨和哥白尼环形山下建立基地的长篇新作。在凌晨的叙述 中,月球,不再为美国人所独步。她的另一个短篇叫做《火舞》。凌晨写到,中国的孩子登临火星,乘着滑翔伞,飞翔在那颗 红色星球美丽的大气层中。 凌晨说:“科幻写作没有男性和女性之分,它表达的是中国人共同的理想。” 在绝大多数反映航天的外国科幻中,登天者都是西方人。然而,中国人的登天梦却已做了几千年。嫦娥奔月神话始见 于《淮南子·览冥训》。而与西方人把月球上的阴影幻想成为火星人的运河不同,中国人觉得,那是奇妙的桂花树。 让中国人伤心的是,仅仅立国两百多年的美国率先把人发射到了月球。但如今,中国人正把文学想象转化为科技进步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顾问王希季说:“中国对发展载人航天的需求,既有现实考虑,也看重精神方面。绝大部分中国 人都希望看到中国航天员能遨游太空。作为一个在世界航天领域中处于前列的国家,如果一个中国人都不能上天,很多中国人 的心理感觉会难以接受。” 万户归来 14世纪末期,明朝的士大夫万户把47个自制的火箭,绑在椅子上,设想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不幸火箭爆 炸,他也被炸死了。 西方学者考证,万户是“世界上第一个想利用火箭飞行的人。”为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以这位古代的中国 人命名。 有人说,中国人的“载人飞船研究”,其实从600多年前便开始了。而在人类第一个宇航员加加林上天41年之后 ,这一伟大的进程,终于回到了人类登天的“祖国”──中国。 如今,万户的灵魂正游移在凌晨等人的身上。胡俊华是一位青年大学生。他创作了奇异的幻想小说《飞呀飞》,其中 提到了万户,称万户实际上已发明了很完备的运载捆绑式火箭,有着六个巨大的助推器。只是,万户在起飞中,由于失控,而 未能飞上太空。 他说,“神舟”号,是为了完成万户没有实现的古老梦想。 作家笔下的中国登天英雄 中国人有着极深的登天情结。新中国的第一篇科幻小说,便是反映太空旅行。那是天文学家郑文光在1954年创作 的《从地球到火星》,描写了中国飞船光顾火星的情形。 1956年,郑文光又创作了短篇科幻小说《火星建设者》。小说以一个人类大同的共产主义未来为背景,将世界各 国青年团结一致开发火星的壮举写得恢宏壮阔。然而,在那个时代,这是不现实的。科幻小说《登月自行车》对此进行了讽刺 。小说写道,在大跃进的年代,中国人费尽力气,把一辆自行车改造成为可以登月的“航天工具”,最终归于失败。 随着21世纪的到来,中国的登天梦有了现实基础。作家刘慈欣写出了浪漫的《中国太阳》。作家描写一位农村孩子 ,从进城当“蜘蛛人”擦玻璃,后来被选拔到太空反射镜上去打扫宇宙尘埃,最后乘飞船飞向千万光年外的星系。 评论说,小康社会的美好梦想,脚踏实地的艰辛开拓,融成了中国新时期的登天英雄。 登天是一场社会变革 直到1997年,中国平民才有机会第一次面对面接触到活生生的太空人。是年,5名美国和俄罗斯的宇航员被邀请 到中国访问。 孩子们问曾在太空中累计飞行223天的美国女宇航员香侬·露西德:“在太空中能不能用肉眼看见长城?”露西德 诚实地说:“看不见。”这引起了一片惋惜声。长期以来,中国媒体一直自豪地宣称,长城是从太空中惟一看得见的人工建筑 。显然,太空时代的到来,对中国人的视野和自信心形成了新的挑战。 今年,美国宇航局专家、“火星叔叔”兰迪斯来到中国,掀起了又一股以火星为主题的太空热。与长城的尴尬相似, 这回,人们发现中国孩子普遍缺乏对外层空间的想象力。 太空,在关闭已久后,终于向13亿中国人打开了大门,但是,对于一个深受几千年儒家文化薰染的民族,它到底意 味着什么?它将带来什么样的心灵和观念上的变化?这比起火箭技术上的成功,更加令人遐思无穷。(完)
免费试用新浪15M任你邮 获数码相机、手机大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