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小组成员揭秘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半成品(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06日19:22 生活时报 | ||
近日,本报记者在采访天安门广场新年零点接哨时(见1月3日第7版),偶遇当年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小组成员解长贺。已经退休在家的解老先生道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纪念碑造型仅仅是个半成品,有待子孙后代去完成。 背景纪念碑建成用了九年的时间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民族解放、民主运动中牺牲的人民英雄,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当天下午6时,毛泽东主席率领全体政协代表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纪念碑的奠基典礼。 之后,在北京市人民政府彭真市长的领导下,由17个单位组成的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主持工程兴建事宜,并广泛征求设计图案。纪念碑的设计工作由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先生主持。委员会先后收到草案140多种。1951年国庆节,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在天安门前做成一个1/5比例尺的大模型,同时陈列了有坡顶及有群像的两个较小模型,公开征求意见。 根据各方意见,修改后的设计图案在北京市政治协商委员会议和政协全国委员会会议上陈列展览。中央决定于1952年建军25周年纪念日正式开工。 开工后,纪念碑兴建委员会仍不断收到群众和专家的新的修改意见。委员会又将设计经过及所有图案照片寄发各地建筑单位、建筑学校、美术界、文艺界,再度征求图案和文字意见,又收到图案30多幅、文字意见100多件。经多次座谈,将原碑形进行了修改。这次设计确立以双重须弥座来承托碑身,取消由旁门曲折而上的检阅台和台身内部狭窄、目的性不明确的陈列室。至此,纪念碑碑形雄朴、主题明确。同时提出,广场本身的建设计划也须早日确定,从而使纪念碑立于广场之中,以显其崇高伟大。 1953年春天,在青岛浮山开凿碑心大石料,加工后的净重有103吨,由鞍钢调用起重技术和工具,运往火车站。东北电业管理局调用了90吨的平台,石景山钢铁厂帮助检修了两台起重吊杆,每台可以安全起重50吨、起高40米。整块百吨大石的吊装方法,一度成为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反复研究的项目之一。 1953年完成了碑座混凝土的筑打工作,1954年上半年内,碑身石料陆续运到工地加工,起重抱杆安装完毕。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揭幕。 主题毛泽东题字 纪念碑工程于1952年8月1日开工后,广大群众和各界专家怀着对人民英雄的无比崇敬,都希望把纪念碑设计得更加完美、雄壮,不断提出新的修改意见。纪念碑兴建委员会集思广益,最终确定以高而挺拔的造型并以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为碑的主题。碑的造型确定以后,毛泽东于1955年6月9日题写了碑文。 市政府领导将毛泽东手书真迹交兴建委员会并转交给设计组时,大家欣喜万分,争先恐后一睹领袖真迹。没想到毛泽东共写了两幅,大家被毛泽东流畅的书法艺术所折服。毛泽东的真迹是写在中式宣纸信笺上的,竖行自右向左排列,每个字大小约8至9厘米左右。 要使书写的字迹能符合施工要求,这就需要做选字、放大等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工作。当时决定由解长贺负责此项工作。接受任务后,首先就是确定选用哪一幅的问题。经与有关同志研究,除原作两幅外,还选用两幅中比较完美的字拼成一幅,这样就有了3个方案。随着施工的进展,必须早日选定方案。经领导与有关同志反复研究,并请来书法家魏长青先生参加讨论。魏先生提出,书法是一门艺术,一个字、一个条幅的字体是具有其气韵、笔势和连贯性的,因此不能拆开拼用。最后确定其中的一幅即现在已安装的那一幅。 碑文方案确定后,如何按照碑身尺寸放大成实样就提上了日程。以“永”字为例,碑身上是2.2米高,原作为9.5厘米,即需放大23倍才能符合设计要求。为此,解长贺他们到幻灯社,又到当时北京摄影技术水平较高的大北照相馆与技师共同探讨碑文的放大问题。最终发现,按当时的技术条件要想保证准确无误地放大,他们都不能完成此项任务。一时间字体放大成了难题。 此后碑文实样解决后,以何种笔法镌刻的问题又摆到了面前。按照中国传统,有阳文、阴文和其他多种形式。解长贺他们查阅了多种文史资料,并到北海、颐和园等地做了实地考察,最后总结出还是用阴文为佳。其优点是:容易雕刻,阴文阴影自然形成立体感,同时金字也便于安装。经领导同意,决定采取阴文,并决定笔道呈“V”型。8个大字都做了足尺模型,为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金字是纪念碑的主题,要求在施工时必须高标准,要做到万无一失。施工的技术人员、有经验的石工师傅们在北京市第一刻字生产合作社、北京市第一五金生产合作社的密切配合下,完成了雕刻字槽、制作字胎、镏金、安装和压光等多道工序。全部金字共用黄金132两。 宝顶究竟选什么样的 据当年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的高级建筑工程师解长贺老先生讲,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施工过程中,碑顶的设计工作曾一度成了难题,焦点主要集中在碑顶的形式上。按当时提出的构想,有人主张在碑顶上设置中国古式宝顶,有人主张设置雕像,也有人主张设置红宝石五角星……意见不统一。为了早日确定碑顶的形式,北京市委领导邀请了德高望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和其他有关专家,进行了座谈。座谈之后,周总理作出决定,既然碑顶的形式不好统一,就不要宝顶了。孙中山先生不是说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吗,那就让后辈子孙去完成碑顶的造型吧!这样,纪念碑的碑顶就留下了一个约两米见方的平台。可以说纪念碑的造型是个未完成的杰作。 1951年国庆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纪念碑奠基地点上陈列了3个模型,公开征求群众意见。 转向转了180度 关于纪念碑正向朝向的确定,按照中国的传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向即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原设计在南面。 在建设过程中有人提出,人们从东西长安街进入广场应面对纪念碑正面,建议正面应朝北。根据群众意见报请周恩来总理。周恩来经过认真的思索后确定,北面为纪念碑正面。这样,纪念碑就旋转了180度,施工过程中“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也就镶嵌在了纪念碑的北面。(记者王景轩)
免费试用新浪15M任你邮 获数码相机、手机大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