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反华势力借钓鱼岛搞鬼 2003中日关系怎么走 | ||
---|---|---|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1月13日09:58 环球时报 | ||
●本报驻日本特派记者孙东民 管克江 新年伊始,起伏不定的中日关系出现不祥兆头:1月1日的日本主流报纸《读卖新闻》在头版头条位置上赫然刊出一篇报道,题目就叫《强化领土管理,国家租借尖阁(即钓鱼岛———作者注)三岛》。报道称,日本政府对于钓鱼岛等三岛的“民有地”,以每年2256万日元的价格租借,并于去年10月完成了“租借”权的登记。该报还借用某专家的话,赞扬日本 元旦佳节,故意制造钓鱼岛争端 东方人都有在元旦等节日期间强调喜庆祥和气氛的传统。一般说来,日本各大报对每年元旦的这期报纸都要精心编排;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天的报道也是为这一年的报道定下一种基调。《读卖新闻》作为日本全国级的大报,在元旦的头版头条刊登这样的内容,着实令人感到奇怪。一位新闻界的人士说,该报这样做,不排除后面有右翼政客挑动的可能性。把这种东西拿出来大肆炒作,究竟是出于报社自己的判断,还是右翼的怂恿滋事,或者另有什么背景呢? 中国政府对日本方面“租借”钓鱼岛的行动提出了严正交涉,但日本政府置若罔闻。1月8日,《读卖新闻》又报道,日本政府除了“租借”钓鱼诸岛的三个小岛外,又从防卫厅拨预算打算长期“租借”钓鱼岛五个小岛中最北的久场岛。报道称,日本政府的目的是“为实现对这些岛屿长期稳定的控制和保护自然环境”。 对于钓鱼诸岛的归属,中国政府早就严正声明,早在明朝初期,钓鱼诸岛就已明确为中国领土。鉴于中日双方在钓鱼岛问题上有不同主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时,两国政府从发展中日关系的大局出发,达成了搁置争议、不采取单方面行动的谅解。1978年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访问日本时表示,两国政府把钓鱼岛问题避开是明智的,将来总会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解决方式。他还提醒说,有些人想在这个问题上挑刺,来阻碍中日关系的发展。日本某些人无论怎样炒作,都改变不了历史的事实;中国不在这个问题上炒作,并不表明中国的软弱,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避免这一问题干扰发展中日关系的大局。 2003年,中日关系怎么走? 中日两国人民刚刚纪念了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今年又迎来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25周年。广大日本人民不受干扰,脚踏实地发展日中友好的热情令人感动。然而,从新年第一天起中日关系就因为“租借”钓鱼岛问题受到干扰,这似乎预示着2003年两国的政治关系可能要走一条曲折的路。 众所周知,中日关系中有三大敏感问题,这就是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钓鱼岛问题上的争端如上所述,中方的解决方案是,如果我们这代人没有足够的智慧解决,还可以等下一代从容解决;对于台湾问题,中国认为这是中国的内政,不容外人置喙。尽管中日两国在实现邦交正常化时,日本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惟一合法政府,但日本某些政治势力仍极力与“台独”分子勾勾搭搭;日本当局也有一些人处心积虑地企图“提升”日台关系。 正确地对待历史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小泉首相一方面表示要对日本的历史深刻反省,另一方面又把侵略者称为“英灵”,连续两年参拜靖国神社,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前不久,小泉表示要继续参拜靖国神社。如果小泉今年执意参拜,可以预见中日关系将出现严重倒退,中日两国政治交往将迎来寒冷的冬天。 为中日关系仗义执言的声音日益微弱 有专家说,自从冷战结束,泡沫经济破灭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神话不再。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日本固有的经济体制也受到挑战,企业破产,失业人员增多,日本人的自信心备受打击,于是便产生了向外转移压力的论调。一时间威胁论四起,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对于近邻中国的发展感到心理失衡。在这其中,有些新闻媒体则极力推波助澜。 在日本,除了广大善良的国民之外,有一些人对中国怀有敌意。在许多事情上,不管是非曲直,总是逢中必反,中国经济落后时讥讽嘲笑,中国经济前进了就指责是“威胁”。有些论调简直到了无理取闹的地步。中日邦交正常化这一受到两国人民欢迎的事件,也被某右翼学者指责为“田中角荣访华是日中错误关系的开端”;另一个右翼学者则哗众取宠,称中国的历史只有“百十年”,中国的汉族早在千年前就已“灭亡”,实在荒唐绝伦。 去年5月日本驻沈阳总领馆闯馆事件算是日本媒体炒作的事例。对于不明身份的人闯馆这一偶发事件,中国武警出于职责和善意加以阻挡,日本有些记者借机事先谋划,把制造出来的新闻经过精心编辑,编成两分多钟的录像反复播放,欺骗舆论,混淆视听,企图把中国说成侵犯日本主权、不尊重人权的国家。这一现象甚至走到极端,有些长期从事促进日中关系的官员也被冠以“中国学派”受到冷落。 记者遇到一位学者,他对日本社会上的反华逆流感到忧虑。他说:“20世纪80年代时,日本一旦出现有损日中关系的偏激言行,总会有正直的政治家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也有经济界人士站出来大声疾呼。遗憾的是现在这样的声音日益微弱。” 日本东洋学园大学朱建荣教授接受采访时指出,某些日本人以为历史问题是中国政府纵容民众的结果,实际上恰恰相反,正是中国政府从大局出发才使中日间有关问题得到理智的处理,日本对中国人民的感情理解很不够。 分清主流支流睦邻友好的源泉在民众中 在中日关系方面,记者深感处事需要冷静,且要分清主流支流。记者在与日本人士的接触中,深切感到“上面冷,下面热;高层冷,基层热;政治冷,经济热”。睦邻友好是中日关系的主流,真正的源泉在民众中。 东京大学的田中明彦教授认为,日中恢复邦交以来,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上来讲,两国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最近10年的变化十分显著,交流活动已经涉及各个方面。尽管在政治问题上还有这样那样的摩擦,但日中两国之间正在形成一种不可动摇的基础。 中国驻日本大使馆的高级官员曾表示:“我在东京看到的是冷脸多,出了东京则成了‘抢手货’。我发表演讲念一个多小时的稿子,台下照样听得聚精会神。为什么?就因为他们对中国感兴趣。” 最直接的事例是2002年的“中国年、日本年活动”。2002年,仅在日方实行委员会登记的交流活动就有230多项。中国向日本派遣了5000人观光交流访问团,日本组成1.3万人访华团,创造了中日交流史上光辉的一页。再如,30年前中日人员往来只有9000人,近几年两国每年人员往来超过180万人次,两国友好城市已达210多对。中国的京剧、杂技,日本的宝眆歌剧团、Gray演唱团都受到了双方人民的喜爱。 两国经济交往也愈加密切,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把“中国威胁论”、“中国出口通缩论”丢在一旁,涌向中国寻找发展的空间。“中国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机遇”,这句话反映了日本多数企业的心声。中国不仅成为日本企业首选的海外生产基地,也是越来越重要的市场。1000家日本大公司中有近一半在中国设厂,来自中国产的服装占到日本市场的80%,食品等日用品构成普通日本百姓生活的一部分。 希望大于失望机遇大过挑战 展望中日关系的发展,分析合作睦邻的前景,记者坚信,虽然在发展的道路上有曲折,天空中时有乌云,但还是应当说“希望大于失望,机遇大于挑战”。 中日关系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外交政策越来越显示出自信和大度,处理中日关系更加冷静和理智。在全球化的时代,中日两国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和则两利,斗则两伤”。应当把中日关系放在一个大的国际环境中观察,放到中美日大三角关系中去考量。在中日关系的一些重大问题上,如果日本被不健康的情绪化的东西所左右,最后吃亏的只能是自己;如果日本政治家抛弃偏见登高望远,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中日关系乃至亚太政治格局都将出现全新面貌。▲
| ||